谈儒家“仁”的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谈儒家“仁”的精神

王意翔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摘要:“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儒家学派最经典的代表思想之一。纵观古今,仁的思想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化,仍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儒家仁的精神,可以实现对儒家思想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笔者对儒家思想“仁”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此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感悟历史的深邃。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精神

仁作为儒家学派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其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仁的思想包含很多方面,大到为政以德、实行仁政的治国方略,小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个人修养。从古至今,仁的思想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1]。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纵观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儒家仁思想的提出从宏观方面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统治的完善,从阶级层面代表着众生平等,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不断探索儒家仁的精神,在新时代赋予“仁”新的时代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2]。

一、对儒家仁的精神的解读

(一)以人为本,仁者爱人

在儒家仁的思想核心里,人是最重要的,生命的宝贵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精髓。孔子“仁”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爱护人。《论语·乡党》里有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的价值观里面,人是超越一切外在因素的,孔子对人的在乎和推崇甚至超过国家和天下,任何人不论以何种借口都不可以伤害和损害他人,因此在《论语·泰伯》里面有这样一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在儒家仁的思想里面,仁者爱人的思想在精神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表达层面。首先第一层面的仁揭示了人的本性,人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父母,对与自己有从属关系的人充满着情感。有子曾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而学》里面表达亲情的重要思想,意思是讲作为一个君子就不可以忘本,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照顾,要体会为人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要懂得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意[3]。这是仁者爱人的第一层意思。除此之外,仁者爱人还有博爱之意。任何个体都脱离不了社会生活,所以仁的思想更深层次的精神体现在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中充满着仁与爱心,人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得到保障,从而达到更好的生存状态。儒家仁的思想其本质就是教导统治者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些儒家思想都是教导人们要内心平和庄重,有人爱之心,不能心存怨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思想充分表达了仁的思想,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二)任重而道远的人生奋斗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人生来的一种本性,是人内心的情感表达。“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是儒家思想中“仁”的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意思是说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严以律己,为人诚实可靠,踏实做事。孔子的徒弟子张问仁,孔子回答:“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在儒家思想中有一句是这样表达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些都是着重表达仁者的内心思想,所谓仁者,便是要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之下,完成自身的想法。

二、儒家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儒家仁的思想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时至今日,仍然有众多的人受益与儒家仁的精神。这种超越时空和时间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压力,金钱崇尚主义使人们逐渐丧失了道德的底线。儒家仁的思想为现代人指明了生活的方法,如何享受当前的生活和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是儒家仁的思想在当前社会的主要意义[4]。儒家仁的精神价值深深的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思想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是维护当今社会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精神源泉。践行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思想,始终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三、结论

儒家仁的精神经历了众多的发展时期,经过孔子、孟子等等几代伟大思想家换个教育家的理论完善,流传至今,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探究儒家仁的精神过程中,随着对仁这一思想了解的深入,逐渐发现了仁的精神价值。儒家仁的思想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的思想不仅教导世人要追去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更要以一颗博爱之心对待他人,从个人到他人再到阶级统治,儒家仁的思想对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不断继承和弘扬儒家仁的思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鲁海军.论儒家“仁为道本”的伦理旨趣及其明清思想转向与效应[J].湖南社会科学,2016(02):15-20.

[2]张春香.当代新儒家与心学传统——第十二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孔子研究,2018(01):157-160.

[3]孟宪清.仁—道治国:论儒家的治理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02):8-13.

[4]贾娜,戈银庆.儒家仁学的价值理性及社会治理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5):72-75.

作者简介:姓名:王意翔,性别:男,出生:2000,民族:汉,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学校: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学历:高中,邮编: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