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杨汝怀

杨汝怀

宣威精神病专科医院云南宣威655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实施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础上配合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和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等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年各阶段的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1年的PANSS评分、MRSS评分以及SDSS评分相对于干预前均有一定改善,但是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以及1年后的效果并不明显,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年各项指标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社区精神分裂症;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康复作用

【中图分类号】R7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454-0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1],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是6.55‰,且5年复发率超过80%,是精神残疾患者的82.3%左右。如何协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取得最大程度的康复效果是精神卫生康复医学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我社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康复效果均比较好,本文现将我社区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精神卫生综合干预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排除了严重躯体疾病患者、严重脑部疾病患者、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患者。现将85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平均(40.8±8.5)岁;病程平均(220.7±97.6)个月;住院次数(1.7±1.5)次。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平均(40.4±8.2)岁;病程平均(220.2±98.1)个月;住院次数(1.5±1.6)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住院次数等)方面经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精神卫生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健康教育。应该进行集体家庭教育,要求患者以及照顾者都能够都参与到其中,主要应该向患者讲解精神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预防复发的基本措施、康复训练措施等相关内容[2],每个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总共六次。结束培训后,指导患者填写、完成评估意见表。

1.2.2家庭治疗。心理治疗师应该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家庭治疗,可以采用团体集会或者亲自到家的方式进行交流、咨询,解答患者的疑问。具体的干预内容主要是帮助调整患者家庭成员之前的交流方式,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药物处理能力[3]。每隔2个星期进行一次家庭治疗,一共治疗10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改为4周治疗一次,连续干预12周。

1.2.3训练技能。训练患者的技能主要包括重返社会技能、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自我处置药物技能等。在训练每一项技能的过程中,都应该首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组织患者观看录像,和患者进行问答互动,而且应该通过角色扮演来示范技能的步骤,帮助患者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最后进行实地练习,布置家庭作业。每个星期应该组织2次技能训练,每次大概90min-120min左右。待患者训练12周后,慢慢的指导并且鼓励患者走进社会,在就业中应用自己学习的技能。

1.3评估指标

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等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年各阶段的康复情况。其中MRSS主要包括依赖、社交、缺乏活动能力、行为异常以及目前症状等。SDSS主要评估内容包括家庭职能、家庭内活动、家庭外社会活动、社会性退缩、父母职能、婚姻职能、工作、职业、对于外界的计划性、责任心以及兴趣、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性退缩等等。以上三项都是分数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18.0软件,采用t检验独立样本,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代表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1年的PANSS评分、MRSS评分以及SDSS评分相对于干预前均有一定改善,但是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以及1年后的效果并不明显,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年各项指标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根据临床相关研究报道,通过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基本上可以治愈很多精神障碍。目前,社区康复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采用的康复模式,主要康复干预内容包括家庭治疗、健康教育、技能训练等等。国内外大多数实践研究证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家庭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社会功能[4]。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心理治疗、家庭教育、职业技能训练等等综合精神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后PANSS评分、MRSS评分以及SDSS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郑宏等[5]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

综上所述,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军猛,刘力芳,赵红梅,等.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疗效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3:123-125.

[2]赖小玫,秦千子,李爱平,等.社区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学,2013,16:4303-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