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融合

毛东

毛东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贵州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TU993

摘要:雕塑与环境的结合是雕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城市雕塑、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放置于室外的雕塑艺术品,与环境的结合则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雕塑与不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雕塑作品必须与周围环境求得相应的和谐。本文首先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从几个方面提出怎样使雕塑与环境的和谐共融。

雕塑,是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宝贵文化遗产,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被湮没了,但青铜铸造、石头雕刻以及采用多种硬质材料制作的雕塑,却长久地留存下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一点集中体现了雕塑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环境的设计理念。放置于户外的雕塑作品因其摆放地点具有相对永久性,因此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雕塑的艺术形式多样,结构纷繁复杂,其形式结构同样与环境息息相关。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在形式设计上与环境有一定的呼应和对照,也就是说,雕塑自身通过形式结构与周围空间进行交流,依空间而成立,而周围空间也依靠雕塑来聚焦,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因此,雕塑的形式结构设计更应结合环境来统一考虑。

1.公共雕塑的意义

城市环境雕塑的最理想效应当然是使人们步入立体性的艺术空间。而将建筑化为雕塑的设想已有一世纪之遥,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劳动纪念碑》模型的开放性结构形式及可穿越的流向空间设计中的“建筑意识”是十分明确的;而西班牙的安东尼·高迪所设计的巴赛罗那《圣家族教堂》的造型及外观效果却完全等同于雕塑。人们可以完全以造型的观念来审视这座奇异的建筑,它的艺术魅力是欧洲任何教堂所不可能具有——因为渗透了雕塑的灵魂。

城市环境雕塑在保持原有的审美属性和文化积累作用的同时,扩充了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关的内涵,并在其功能作用中有效价值被扩展衍化,使之导入社会性的大众化艺术的特征。走向公众生活,围绕公众生存环境而营造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雕塑有机依从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作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体因素之一的城市雕塑,即使是以雕塑为主体,亦不可忽视其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多项度因素的并置,影响城市环境雕塑建设多重性的繁杂组合,来自现实具体地运用过程中难以确保所有环节不出意外的闪失,直接导致最终败笔和不良效果的屡屡教训,逼迫我们针对城市环境雕塑自身的规律需加不断深化的揭示和有效地把握。系统化、有序化,是许多有识的雕塑家们多年实践认同的一种适宜城市环境雕塑规律的理想模式。综上所述,环境雕塑造型强化了物质的内容而达到了精神高度,物质作为艺术形式是精神支配着物质,并非反之而行。作为造型因素,既是在不断地发现中而扩张其能,也为达到精神的享受为目的。雕塑作为整体环境有机构成的重要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分的。无论你身居闹市或是漫步幽林,当欣赏到一件设计合理与周围环境和谐融洽的雕塑艺术品时都会给你的身心带来无比的愉悦和享受。注重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雕塑创作中应遵循的重要艺术规律。

2.公共雕塑与客观环境

公共雕塑是一种“强加于人”、“强加于环境”的艺术品,无论它的形式如何,材料选择,体量大小,它总是处在比较惹眼的位置上,而且它在占据一定空间的同时,又总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冲击性,给人造成视觉以至心理上的刺激。因此对其所处的环境要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要么就是多余的累赘,甚至起到破坏环境的作用。“雕塑垃圾”的作品产生就是由于设计师对客观环境条件缺乏准确的判断和把握,或者说片面的强调了某些方面的功能要求,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或根本不具备从事环境雕塑创作的专业能力最终没能达到标新立异,美化环境的要求。因此从事环境艺术的艺术家在把握机遇的时候,冷静思考周围环境区别好环境雕塑与绘画及室内架上雕塑的明确意识,真正做到大处着眼,细心下手,才可做出适合环境,适合时代的雕塑作品来。

3.公共雕塑与环境空间

环境空间、心理空间和雕塑空间三者结合形成了“同构景观空间”,而心理空间作为“同构景观空间”的主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构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只有经过心理空间才能确定,环境空间作为“同构景观空间”的客体,具有接纳雕塑空间的作用。“同构空间”的形成,只有接纳雕塑空间才能使心理空间得以雕塑化表现;雕塑空间作为“同构景观空间”主客体之间的媒介,是主客体融汇“同构景观空间”的最终体现。“同构景观空间”三要素之间缺一不可互相依存,在心理空间的支撑下,平衡协调,发挥艺术感染力,在环境空间的依托下发挥雕塑空间的审美价值,在雕塑空间的激活下,发挥“同构景观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

语在当前的现代环境中,古典的,原生态风格的雕塑作品中,蕴含着现代人对传统人文情怀回归情愫与期待;在古老的传统的环境中设置现代抽象雕塑,又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精神关照,这正是公共雕塑所具有的一种主动性,即可以参与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的魅力所在。公共雕塑对环境与建筑缺陷的补救与营造,以及作为审美主体性的一种对象时,使环境与建筑具有了艺术美学的映衬,提高了文化品格的层次。然而,整体环境的基调常由占据巨大空间体量的建筑形象与风格奠定,波及相关环境的服从与趋同,也强调着雕塑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反之,公共雕塑的精品所在地的环境与建筑形态也应该跟随该公共雕塑设计的风格有机的形成互补,两者的契合匹配是从相互衬托补充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柯秉飞.现代雕塑与环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彭尊善.雕塑在城市公园环境艺术中的意境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3]顾孟潮.走向环境艺术南方建筑

[4]李瑞君.共生的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与装修

[5]《环境雕塑》.刘骥林.湖北美术出版社

[6]《公共艺术设计》.施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7]《环境艺术设计》.王朋.中国纺织出版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