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临床分析

罗平李霞

罗平李霞(贵州省骨科医院55000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老年化的发展,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其隐蔽性强,病程长,死亡率高,预后差,医疗费用昂贵,早期检测、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成为关键。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是能准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早期指标,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人的PWV,探讨其作为早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及医疗指导早期介入指标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针对我院内科2011年4月—2012年4月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住院病人720例,排除双侧检测结果差异过大(>20%)者及风心病、肺心病、肾功能不全、贫血等非动脉硬化致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患者,余634例。以国内外较多使用的baPWV>1400cm/s为异常基准值[1],1401—1750cm/s(升高25%以内)为轻度异常,1751—2100cm/s(升高25—50%)为中度异常,2100cm/s以上(升高50%以上)为重度异常。采用简单的临床风险评分方法:确诊糖尿病患者,病程2年内的1分,2—7年的2分,7年以上的3分;确诊冠心病患者,劳力性心绞痛的1分,自发性心绞痛的2分,有心肌梗塞的3分;确诊高血压患者,1级的1分,2级的2分,3级的3分;确诊脑梗塞患者3分。以上评分作为风险程度标准,分为对照组(0分),A组(1—3分),B组(4—6分),C组(7—9分),D组(10—12分)。对所检测的PWV值进行统计,将检测结果归入各个风险评分组别。

1.2研究仪器与方法利用目前唯一获得国家《动脉硬化检测仪生产许可证》的北京鑫悦琦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VBP-9动脉硬化检测仪进行检测。检查前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相关病史,安静休息15分钟以上,在22—24°C左右的室温下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患者于检查床上取平卧位,四肢绑缚示波血压袖带,臂部袖带气囊标志处对准肱动脉,袖带下缘距肘窝横纹1~2cm,踝部袖带气囊标志处对准下肢内踝胫后动脉,袖带下缘距内踝1~2cm,袖带松紧度均以恰好能放进一指为宜。连接好肢体导联心电图(ECG)电极,将心音图(PCG)传感器放置在心电图胸导联V的位置上,由电脑控制四个袖带同时充放气,并监测ECG和PCG,自动分析出检测结果。取左右两侧baPWV的高值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入选634例患者,男312人,女322人,年龄34—87岁,平均68.9岁风险评分较低时,baPWV异常病例主要集中于轻度异常,随着评分的增加,baPWV异常病例分布明显向中、重度异常集中,具体例数分布如表1所示:

表1各组baPWV分布例数表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生命的第一杀手,仅在我国每年就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可导致动脉僵硬,另一方面,僵硬的动脉管壁能增加动脉鞘压力,引起血管壁破坏和粥样硬化改变,硬化斑块随病睛进展出现溃疡、钙化或出血等并发症,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早期在人群高效准确地识别患亚临床动脉硬化个体,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点,也是早期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对心肌梗塞、脑梗塞、糖尿病足等单纯关注局部病变的观念有较大改变,国外多个学会合作的指南都强调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了解外周动脉情况有助于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从而早期采取措施,强化治疗,降低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动脉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缺血的程度,早期的动脉硬化大多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PWV与年龄、高血压、高血脂、体重指数、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的关系[3]。Akira等[1]发现,PWV>14m/s者在5年的随访中,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并把PWV为14m/s作为评估危险分层和对冠心病病人识别的独立变量。Asmar等[4]研究表明,PWV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国内近年也有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5]。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PWV值与心脑血管风险的相关性。首先发现对照组baPWV值与目前参照的正常参考值有一定差异,主要集中在轻度异常段,这可能与本组患者年龄偏大及参照标准为国外拟定,与中国人群标准有差异有关[6]。随着风险评分的增加,baPWV值正常及轻度异常段比例明显降低,明显向中重度异常段集中:对照组正常占29.37%,轻度异常占46.03%,中度异常占18.25%,重度异常占6.35%;A组正常占17.17%,轻度异常占41.41%,中度异常占38.89%,重度异常占2.52%;B组正常占5.53%,轻度异常占30.41%,中度异常占43.32%,重度异常占20.74%;C组正常占0%,轻度异常占8.79%,中度异常占46.15%,重度异常占45.05%;D组因例数过少无意义。以上数据与目前相关研究结论基本相同,证明了PWV与心脑血管风险的相关性。

PWV能够很好地反映动脉弹性及动脉僵硬度,是评价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经典指标,最初因为手动测定困难较多且准确性无法保障未应用于临床,现在随着电脑科技的提高,全自动PWV检测仪的出现,在国外已经得到普及,2007年已列入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内也成为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PWV检测无创、敏感、快速、重复性好,对早期筛查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有明显优势,可实现早期生活指导甚至药物干预,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kiraY,HirofumiT,TomioA.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asamarkerofatherosc1eroticvasculardamageandcardiovascularrick[J].HypertensRes,2003,26:615—622.

[2]张雄伟,主编.外周动脉疾病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10,96—97.

[3]邬松林,谢秋容.动脉硬化的检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2):95.

[4]AmarJ,RuidavetsJ,ChamontinB,eta1.Arterialstiffnessand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inapopulation-basedstudy[J].Hypertens,2001,19(3):381.

[5]徐远溪,赵明中,马文林,等.肱踝脉搏波速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10):614.

[6]张雄伟,主编.外周动脉疾病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10,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