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中的服务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浅谈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中的服务规划

王萍

王萍(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110005)

【摘要】卫生服务规划工作是从拟定规划的研制计划开始。在这一阶段,需要明确规划主体部门、参与部门,设置规划研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配备必要的经费和设备,明确规划研制的时间进度和考核指标。当规划研制人员和必要的经费设备基本到位之后,即可进行卫生服务规划的工作。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服务规划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341-02

一、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的目的是综合性概括过去各项有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确定今后工作的重点即规划的重点,提供背景资料。主要从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提供和卫生服务利用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1.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影响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因素包括:(1)人口数量(2)人口组成,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3)预防保健(4)医疗质量(5)文化教育(6)气候地理条件(7)居住地点和条件(8)婚姻(9)行为心理因素。

2.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的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可以从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来讨论。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好。

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包括:(1)一般的经济学因素,例如卫生服务的价格、收入、货币储蓄、相关物品价格、消费偏好及对物品未来供应情况的预测等(2)健康状况(3)供给状况。卫生服务供给的类型、数量、结构、质量和费用、卫生结构的地理位置等是否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将直接影响到卫生服务的需求水平,供不应求和供非所需就会抑制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4)医疗保健制度。有医疗保障的人群比完全自费医疗患者通常更多的利用卫生服务(5)时间。指用于卫生服务的时间,包括到卫生机构在路途上的时间、在卫生机构内的等候时间。这类时间越长,越容易抑制需求

3.卫生服务供给:

卫生服务供给是指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卫生服务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影响卫生服务供给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卫生服务价格。通常在所提供服务的价格下降到低于成本的情况下,医疗卫生结构可能会减少或停止服务的提供数量。(3)卫生服务成本。在卫生服务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降低卫生服务的成本将使利润减少甚至为负值,则卫生服务提供者不愿意提供这类服务,导致供给量降低。(4)卫生服务需求水平(5)卫生资源(6)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卫生服务的质量有所提高,也使医疗服务的提供数量得到增加。

4.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是卫生服务需要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综合描述卫生服务系统工作的客观指标。卫生服务利用反映卫生系统工作,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卫生系统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但他直接描述卫生系统为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从而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二、拟定目标

目标是指期望的成果。在卫生服务规划工作中,这些成果是卫生组织努力的结果,可能是某个疾病发病率的下降,也可能是某类资源配置的优化等等。长期以来,目标设定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过程。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设定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上。

三、修正目标

在每一层组织上,管理者都会加上一些提高目标操作性的东西。每一层组织的管理者都会用他自己的理解,甚至是偏见对目标进行解释。结果是,目标在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中,丧失了它的清晰性和一致性。因此,在拟定目标后往往需要修正目标。目标的修正要遵循以下程序:

1.分析环境:

环境是制约卫生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地理、人们生活方式、疾病分布等方面。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当局可能的选择,环境分析因而也成为卫生服务规划工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每项规划都需要分析它所处的环境,需要了解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的方向。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规划的影响。在时刻变化的环境中,某些变化可以归纳出稳定的方向: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高,慢性病越来越多等等。正是这些变化,对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考虑到慢性病在疾病谱中的地位的上升,在疾病预防控制规划上,对慢性病防治就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2.分析资源:

可以动用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卫生系统内部的资源。从大卫生的概念出发,卫生活动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一般而言,这种支持建立在卫生系统以外的社会团体提供资源的基础上,而且支持力度越高,则卫生系统以外社会团体提供的资源也就越多,卫生系统内部消耗的资源也就可以减少一些,或者在卫生系统提供相同资源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效会要高得多。如何取得社会各方的支持,这涉及到卫生系统的社会评价问题。如果卫生系统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忽略了与社会的协调,则社会对卫生系统日渐不满。这正是当前卫生系统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3.SWOT分析:

分析环境和分析资源的结合,实质是再评价规划目标的实现可能,通常称为SWOT分析,是把现有具体承担规划任务的组织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现卫生组织可以开展活动空间。根据SWOT分析结果,可以重新评价规划的宗旨和目标。从而可以得出:他们是实事求是的吗?他们需要修正吗?如果需要改变组织的整体方向,则整个规划的过程可能要从头开始。如果不需要改变规划的大方向,则应着手制定相应的战略。

四、制定战略

目标能够持续得以实现,需借助于对战略的把握。医疗机构如何分类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如何落实、慢性病如何有效控制等等,均是围绕特定目标需要明确的战略。实现规划目标往往有多种战略可以选择。在通盘考虑环境和组织资源的基础上,从多种战略中择优两个方面。择优并不意味着所选择出来的方案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完美无缺的战略,如果执行不力,最后也会变得一文不值:而一个先天存在偏差的战略,无论领导多么卓尔不凡,执行过程无可挑剔,最后也难逃失败厄运。确定了恰如其分的战略,再付诸完满的贯彻实施,工作就会有成效。

五、实施战略

制定战略之后,便要根据战略来制定实施计划。实施战略的过程,实质上是编制实施计划,并将实施计划付诸于实践的过程。通过制定实施计划,可以明确某一活动在哪一级、由什么机构、用什么资源、在何时、何地、用何方法来完成。只有这样,战略才能通过具体的计划落到实处,并便于监督检查和评价。在制定实施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部门协作:

制定综合性疾病控制计划,往往需要卫生部门内外的协作,即纵横协调机制的保证。如改变环境卫生、改进水、粪便及垃圾的管理,需要环卫、环保部门参与;健康教育需要宣传、教育部门配合等。在卫生部门内部,同一级的卫生机构如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疾控中心、监督所之间的横向联系在规划中应有明确规定。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的纵向联系必须明确。规划人员可根据各卫生机构的优势,然后指定某单位对某项活动起到牵头协调作用。

2.落实人员:

确定为完成某一项任务中各机构的作用及协作关系后,落实完成该活动所需的人员便是关键。为此,应制定相应的所需人员培训计划,包括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调整医学院校的计划。

3.经费支持:

任何战略都需要资源作为贯彻落实的基础。到底一项战略活动需要多少的资源,这就涉及到预算问题,准确严格的预算对一项战略的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预算不足,影响战略完成,预算太多,就会给财政带来压力,因此。这就需要管理者仔细考虑,精确预测每一步骤所需的经费开支,这样才能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4.时间进度:

规划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制定一个适宜的时间表,明确在什么时间开始做哪些事情,在什么时间内必须将哪些事情做完。这样管理者能清楚地明确卫生服务规划工作所定各项活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并据此进行过程评估和监测。

六、监测评估

如果我们要看到实施的是一项正确的规划,要确定他们没有被改变形式的危险,还要确定他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需要重新设计或修改,或者马上结束,就需要对战略的适合程度、足够程度、进度、效率、效果、效益和影响进行监测评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产生用于改进今后规划的信息,实现规划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郭岩,陈育德.卫生事业管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4].胡浩波.卫生事业管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