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眼外伤患者治疗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护理干预对眼外伤患者治疗的影响

洪茶花

洪茶花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医院361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在眼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及作用。方法对前来我院门诊的眼外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介入护理干预,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视力及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视力及SAS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治疗后视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眼外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促进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眼外伤、护理,SAS

眼睛是人体的主要感受器官之一,眼球的任何一种损伤都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不便,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在我国,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外伤约占眼科住院患者的1/3左右[1]。由于多数外伤起病多因意外导致,往往病情复制,伤势较严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也较重,故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我院采用护理干预介入眼外伤治疗,并对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我院门急诊及住院的60例眼外伤患者,其中男52例,女8例,患者平均年龄(27.5±13.1)岁,左眼25例,右眼34,双眼1例,异物溅入伤23例,爆炸伤13例,穿刺伤17例,其他7例。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病例筛选均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中的眼外伤的诊断标准,第一诊断均符合眼外伤分类的标准。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眼外伤常规对症处理。仔细清除眼球内异物,必要时可在表面局麻下采用手术显微镜清除,根据患者外伤的部位、类型及严重程度,施以角膜、巩膜等手术修复,必要时予眼球摘除。对眼睑或者结膜撕裂的,进行细致缝合,必要时包盖双眼。之后予消炎、抗感染、止血、降眼压等对症处理,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2.1治疗组在眼外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30例治疗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一般护理、药物护理、手术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2.1.1一般护理

责任护士仔细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完成相关诊疗检查。对住院患者还应协助其日常生活起居,保持住院环境安静,并予清淡高维生素饮食。

2.1.2药物护理

遵医嘱进行用药,并指导患者使用外用眼药水,已建立静脉通道患者需做好静脉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或用药后反应,及时向主管医生进行反馈。

2.1.3手术护理

包括术前和术后护理。需要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告知术前注意事项、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意外及术后并发症等。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禁食、禁饮。术后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病情需要安排患者体位,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并由责任护士告知手术情况及术后相关注意事项。

2.1.4心理护理

由于眼外伤多有意外发生,多少患者均伴随有焦虑症状,尤其是围手术期患者[2]更为明显。因此责任护士需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适当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抚慰,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还可通过讲解相关眼外伤知识,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1.5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需教导患者正确使用眼药水的方法,告知患者眼药水阴凉保存,加强患者的用眼卫生教育,避免用眼过度,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2.2观察指标采用2009年WHA制定的WHO盲及视力损害的新标准[3]及焦虑自评量表(SAS)[4]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2.3统计学处理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比较。(见表1)

表1治疗前后两组视力比较(±S)

注:△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在治疗后比较,P>0.05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比较(SAS)。见表2。表2治疗前后SAS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在治疗后比较,P<0.05

4讨论

眼外伤是眼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多见于男性,多数致病因素与患者的职业相关[5]。而且眼外伤是导致视力下降受损和失明的原因之一[6]。多数眼外伤起病突然,患者多数无心理准备,而当发生严重的眼外伤时,常导致眼球结构受损,眼球功能被破坏,甚至不得不摘除眼球,导致失明,因此常给患者照常巨大的心理打击,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护理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干预,加强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普及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概率[7]。因此,在实际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在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特点,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8]。通过加强护理措施执行的深度和广度,协助患者治疗康复,疏导患者心理焦虑,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信心,从而使患者更快更好的回归社会。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介入护理干预措施后,治疗组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心理明显的降低(p<0.05),且视力均得到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照料与看护,从而参与到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并使其有机的结合为一体,从而缓解患者焦虑,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达到促进患者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荆春霞,王声湧,池桂波,等.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5:194—196.

[2]蔡红.眼外伤患儿家属围手术期焦虑状态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1(26):23—24.

[3]张国梅.WHO盲及视力损害分类新标准[J].实用防盲技术,2012,7(4):174.

[4]孙舒.解析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2):580-581.

[5]刘引,秦波,刘身文.深圳市眼外伤患者251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13,13(5):1056-1057.

[6]朱月莹,王家祥,袁钊华,等.浅析200例眼外伤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l,l7:83.

[7]黄武多.眼外伤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34-35.

[8]杨莎莎,余兮.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眼外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