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城区微改造的构建探讨--以南华西二期微改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老旧城区微改造的构建探讨--以南华西二期微改造为例

蔡静怡

广州市海珠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管理中心510000

摘要:文章首先对南华西二期的现状进行了摸查,接下来结合南华西二期具有的特点,提出了对其进行微改造工作的定位和策略,最后从分区结构、城市设计和改善民生三个方面出发,围绕着南华西二期微改造的具体方案展开了相对系统的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老旧城区微改造;南华西二期;微改造构建

1南华西二期的现状摸查

1.1拥有丰富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南华西街存在大量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例如骑楼街、竹筒、行商园宅等,上述文化遗产均满足规格高、保存好的特点,换句话说,历史街巷的风貌和格局相对完整。

1.2开敞活动空间稍显不足

老旧街区内部建筑的密度较高,绿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城市外部空间还是开敞活动空间均存在稍显不足这一问题。

1.3老旧城区的历史风貌被侵蚀

由于位于老街区内部的部分建筑存在体量大、风格无法统一等问题,对于历史城区而言,城市肌理被破坏是无法被彻底规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成为主流,以万科华庭和兰亭御园为代表的高层建筑,不仅会破坏传统机理,还会使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受到不必要的侵蚀。

1.4居住环境过于拥挤,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

作为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老城区,南华西街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路面窄、建筑密度高、休憩和停车空间不足等情况的存在,对消防疏散是十分不利的;居住条件相对较差,排水功能的欠缺导致水浸街的现象时有发生;三线纵横这一情况在部分街巷仍旧存在。

2南华西二期微改造定位与策略

2.1总体定位

以文化为导向,对老旧城区进行小规模更新,将南华西地区打造成为具有明显岭南行商特色的商住社区,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南华西二期微改造定位

2.2分项目标

2.2.1功能

对街区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对业态规模、类型和配比进行细化;确定建筑业态,掌握符合业态特点的改造措施。

2.2.2空间

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对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在修饰街巷界面的同时,对街区环境进行改造和提升。

2.2.3建筑

围绕着保护类建筑制定相应的保护以及利用措施;针对不同建筑具有的特点,以使用功能和空间形态为导向,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指引,保证建筑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

2.2.4民生

增强所应用技术标准与手段的灵活性,以街道基础设施条件为核心,开展相应的改造和完善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消防、电力、排水和燃气提出具备高可行性的创新方案,并完成相应的建设工作[1]。

2.2.5品牌

确定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科学结合这一品牌定位;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实现对招商业态进行精细管控的目标。

3南华西二期微改造的具体方案

3.1分区结构

3.1.1一环

一环指的是骑楼商业环。南华西路,同福西路,洪德路骑楼街具有较好的商业氛围与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商业配套功能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2三带

三带包括文化创意带,景观休闲带和文化体验带。文化创意带需要在串联文创休闲区,休闲商区,十三行文化展示区和文化客栈区的基础上,开展改造工作;景观休闲带和文化体验带需要经由文化创意轴进行联通,以此来发挥自身联系周边设施和经典的廊道功能。

3.1.3三区

三区指的是住区、文创博览休闲区以及沿街骑楼商业区。住区需要与居住功能和现状相结合完成相应的打造工作;文创博览休闲区需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是对街区进行发展的核心所在;沿街骑楼商业区应以南华西路,同福西路,洪德路为导向,保证所构建商业区具备应有的功能,具体如图2所示。

图2南华西二期微改造方案

3.2城市设计

首先,盘活重点建筑,通过开发使用功能的方式,推动街区的发展;其次,打通一涌两街——广场,对漱珠涌进行优化,对榕峰鹤趣广场进行重建,对巷道系统进行完善,结合实际需求建造地铁站广场;最后,对重点建筑进行整饰。

3.3改善民生

3.3.1停车配套策略。在同福西路和南华西路上设置路边停车区域,主要面向满足短时间和必须性要求的游客或居民,通过提高收费标准的方式,对停车数量进行控制;推广共享车位的理念,和地块周围约800米范围内的商业区和居民区进行合作,增加共享车位的数量。

3.3.2慢行体验路径。与项目资源和发展定位相结合,可将历史情怀和创意文化作为所设计游览线路的主题。历史情怀游览指的是通过步行的方式,对漱珠涌、双清楼、潘家祠、红砖洋房等景点进行游览;创意文化游览指的是沿骑楼街、红砖洋房、潘家祠和漱珠涌方向,对相应景点进行游览[2]。

3.3.3自行车规划策略。选择自行车作为最后800米的出行工具,串联包括海幢寺,洲头咀公园,龙骧大街和洪德港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多个景点,所形成骑行路线具有较为系统的文化体验;在同福西路的地铁口处对摩拜单车的补充点进行设置,与老旧程序的慢行系统相对接,保证公共自行车数量始终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

3.3.4确定交通出行理念

在地块周围约500米的范围内,共有客运码头3个,规划地铁站2个,公交站8个,也就是说公交系统较为完善;由于老旧城区普遍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对南华西二期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确定微改造方案时,重点强调了以公交为导向的出行理念,鼓励并引导游客和居民在出行时选择公交与慢行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减小机动车给地块周围交通带来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上文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对老旧城区进行微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保证微改造工作可以取得应有的成果,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上文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微改造目标进行定位以及确定具体方案这两个方面,内容涵盖分区结构、城市设计、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希望南华西二期在微改造方面应用的案例和方法,可以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帮助,使老旧城区微改造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姚新涛,曾坚.生态化导向下的旧城区微改造策略[J].建筑节能,2016,44(12):72-75.

[2]代泽.成都市S基层政府治理曹家巷搬迁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