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在妇产科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穴位注射疗法在妇产科临床应用分析

朱丽华

朱丽华

(云南省澜沧县中医院665699)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妇产科门诊和住院部5年来收治的产后/术后尿潴留病例82例、术后腹胀76例、慢性盆腔疼痛84例、妊娠呕吐56例、更年期综合征59例患者采取穴位注射疗法。结果:经过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后,均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妇产科疾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简单易行,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098-02

穴位注射疗法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它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从治疗的病症来看,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外妇科、骨伤、皮肤等病种的研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扩大到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收集科室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妇科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术后尿潴留病例82例、术后腹胀76例、慢性盆腔疼痛84例、妊娠呕吐56例、更年期综合征59例患者,经盆腔B超、肝肾功能、尿10项、血生化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无药物过敏史,体温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年龄最小21岁,最大53岁。

2方法及结果

2.1尿潴留:尿潴留是妇产科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妇科、产科手术后及正常分娩后。原因为手术及分娩的受压和牵拉,影响膀胱平滑肌收缩,以及术后、产后刀口疼痛,患者害怕疼痛等因素而造成尿潴留。科室医务人员对82例尿潴留患者选取提托穴进行穿刺,每侧注入新斯的明0.25mg,82例病例均于15~30min自行排尿,且排尿通畅,有效率达92.68%。中医通过针刺提托穴可起到温补肾气、化瘀开窍、通畅气机之功,使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水道通利而尿闭自愈。提托穴注射新斯的明,药物作用于膀胱,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而引起排尿,两者协同作用加强,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2.2术后腹胀:腹胀也是术后病人常见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采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76例病例均在30min内出现肠蠕动及肛门排气,有效率100%。足三里穴是其合穴,其对胃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血液及内分泌系统均有良性影响。因此选此穴位并协同新斯的明的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可较好地调整患者术后的胃肠机能状态,促进排气。

2.3慢性盆腔疼痛:应用维生素K3注射液进行三阴交穴位注射,每侧注射4mg。共观察原发性痛经44例、慢性盆腔炎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疼痛17例,症状缓解69例,显效率82.14%。针刺三阴交穴可改变子宫肌的舒缩功能,同时Vitk3有拮抗前列腺素F2a对子宫肌的强收缩作用,二者协同作用,可以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宫颈口松弛,使子宫经血流通顺畅,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2.4女性更年期综合征:选穴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阴脾经三条阴经交会穴三阴交,用生脉注射液2ml于三阴交穴注,每日1次,每次1侧,两侧交替,10天为一疗程,停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3个疗程为一治疗周期。59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以潮热、盗汗等血管舒缩症状和失眠、心烦易激动等精神神经症状作为观察疗效指标,结果治愈44例,有效53例,治愈率74.57%,有效率93.4%。女性到了更年期,肾气已衰,天癸渐竭,冲任虚损,精血不足,阴阳失调而导致全身机能相对减弱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生脉注射液中的成分人参可以大补元气,补脾生津安神;麦冬、五味子敛肺气、滋肾阴、安心神,三味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滋养肝肾,培正扶元之效,经阴经交会穴三阴交穴位注入,使药物通过经脉循行,直达病所,可收调理气机、培补肾气、通调肝脾肾三条经脉气血之功效。

2.5妊娠呕吐:对56例妊娠呕吐的孕妇,在静脉补液、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C、维生素B6及纠正酸中毒治疗的基础上,取足三里和内关穴位同时注射维生素B150mg,隔日1次,共2次,连续治疗5天,症状明显缓解42例,10例治愈,有效率92.86%,2例无效,发生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而终止妊娠。

3讨论

穴位注射疗法是指在人体经络循行的穴位上将针刺作用及药物药理作用互相结合治疗疾病的的一种疗法。依据临床上患者不同情况及输穴的治疗作用而选择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选取药液,将药液注入,以发挥药物和腧穴的作用,一是通过经穴注射局部给药,使药物发挥其相应特有的治疗作用;二是所注药物通过对经穴局部的刺激,通过类针感样作用,达到和加强针刺治疗作用;三是穴注药物的循经作用,使注入的药物循经直入患处,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效应。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激发和调节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达到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和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易行,疗程短,但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方能使操作顺利完成。实践证明,机体体表经穴,与相应内脏间存在着相对特异性的功能联系。内脏的功能情况,可以有一定信息反应到体表,经穴的适宜刺激又可通过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脏的功能活动。因此,穴位药物疗法治疗疾病有效。

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用单纯一种药液,也有两种以上药液混合或交替使用者;用药剂量也有较大差异,最少者每穴0.1ml,多者可达每穴4ml。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物通过腧穴,经络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用药上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在操作中不可刻意强调施用手法,以免造成局部组织附近神经,血管,肌腱等的损伤。严格消毒,针下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针头刺入穴内后,应回抽无血后方可将药液均匀、缓慢注入穴内。注药时不可过快、过猛。动作迅速、准确,以免血液在针管内凝固。选穴少而精,一次不宜过多,一般一次2-5穴。老人、体质虚弱者,在穴位注射时体位尽量采取卧位,以防出现晕针现象。

总之,穴位药物疗法是集针、药、穴三位一体的复合型针刺法,不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也被用于经络研究。这不仅对经络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现代药理学也将提出一些新的课题。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疗效的提高,穴注法及其作用实质的研究将推动多个学科的研究,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范刚启,陆斌,等.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中国针灸,2001;21(7):437?

[2]俞瑾,等.维生素K3治疗功能性痛经的临床和实验观察.新药与临床,198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