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文明的缺失——由产妇跳楼想到的

/ 2

制度与文明的缺失——由产妇跳楼想到的

田菲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

最近几天“榆林市产妇马﹡﹡跳楼事件”成了线上线下热议的话题。跳楼的原因是什么?据说是产妇难以忍受分娩的疼痛,强烈要求进行剖宫产;而家属拒绝签字做手术,以至于产妇跳楼了。真实情况是否如此,等待进一步调查。凡是听说此事的人都非常惊诧。原因有三:一、人类通过生孩子繁衍后代,自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尚未有因生孩子怕疼而自杀的。今天的中国出现了。二、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竟然还有人不接受剖宫产,怎么就如此固执呢?三、中国现在的产科管理和技术水平太落后了,竟然能出现了这种情况。人们一再追问,选择分娩方式的权利谁决定?“保孩子还是保大人”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谁来保证自己的权益?是医生还是丈夫?这个年代,爱情太虚无缥缈了。不是一再发生因丈夫拒绝签字而致妻子死亡的案例吗?关键时刻,自己是不是会被无情抛弃?这样的悲剧不应该发生,可它发生了,原因是什么?

我是一名助产士,在临床工作27年,我不知道接生过多少新生命,也不知道陪伴多少产妇度过了人生最痛苦而幸福的时刻。我觉得女人生孩子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女人因生育孩子而成为母亲,不管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都经历了一次蜕变。从此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人,那就是儿女。俗话受“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为人父母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经历的艰辛与痛苦。人,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升华呢?分娩时的痛苦只是暂时的。而分娩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事。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遇到过很多情况。下面就谈一谈。

去年秋天,有一对即将分娩小夫妻找到我,这家人给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非常希望自己顺产,不愿意做剖宫产。我向他们解释:如果临近预产期,一切正常,无剖宫产指标,我们当然选择自然分娩。但是分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力、产道、胎儿、产妇心理因素均可影响分娩。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因素不正常或不能相互适应都可以影响产程的进展。有些产妇没有肚子痛的时候想自己生,可疼起来了,又坚决要求做剖宫产。连你自己都放弃了,谁还能让你坚持?想自己顺产,首先要坚强,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孕妇是一个非常开朗乐观的人,她说:我打心底想自己生,可又怕疼厉害了自己受不了,变成叛徒。她和自己家人商定的方案:生产过程中,只要医生医生不说必须做手术,那么他们应该坚持自然分娩。但是如果产妇因为疼痛要求剖宫产,那么她的老公应该拒绝。剖宫产不是她的本来意思。在痛苦和困难面前,她老公应该鼓励她坚持到底。果不其然宫口快开全时,产妇坚持不住了,口口声说:不生了,做手术。她老公握着她的手说:“媳妇,咱先前咋说的?你要坚强,坚持、坚持,你能行!”她又一次次地问我:“田大夫,我不想生了,我啥时候才能生出来啊?”我鼓励她:“现在胎心很好,产程进展顺利,咱为什么要做手术?坚持,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要生了。你可不许当叛徒啊。”就这样我一边观察产程一边和家人一起鼓励产妇,最终产妇顺利分娩了。我感到这是一个充满爱、理解和信任的家庭。这个产妇能顺利分娩应归功于医务人员、产妇、家庭三者的通力合作,三者缺一不可。分娩是一个艰巨而痛苦的过程,没有一个产妇能独自面对。医生,家人应时时给于安慰、鼓励和希望,让产妇感到她被关心、被爱,大家在和她一起战斗,尤其是丈夫的陪产尤为重要。孩子是夫妻二人爱情的结晶,为什么不能两个人共同面对痛苦?

生产过程是变化的,会出现各种情况。只有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才能预防某些负性的结果。有一天晚上我值夜班,一位孕足月二胎的产妇临产了,在待产室待产。在宫口近开全时,胎心突然减缓,在90次/分—100次/分,有时甚至降到70次/分,待产室的气氛一下紧张起来,我怀疑脐带受压,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改变孕妇体位吸氧后胎心恢复正常。可是子宫收缩后胎心又降下来。我们交代产妇应即可进行剖宫产,可是产妇和家属一直在犹豫。我们和家属沟通:立即去手术室,如果胎心转好,宫口开全我们就在手术室接生,如果情况没有改善,不能再短时间内分娩,那么我们就立即手术,给母子最大的安全保证。结果产妇躺在手术台上,麻醉完成之后宫口开全了,胎心转为正常,产妇产力很好。就这样我们在手术台上接生,母子平安。我们每个人都欢天喜地。反观“榆林马某事件”,其中缺乏的是医患,家庭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

“榆林马某事件”之后,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谁有权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是家属还是产妇本人?我仔细阅读了榆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关于8.13产妇跳楼事件有关情况的再一次说明》,在《产妇住院知情同意书》上,马某和其丈夫均签字同意“情况已知,要求阴道分娩,谅解意外。”生产过程中,医院公布的记录是这样的:2017年8月31日16:10分宫口4cm,s=0,胎心130次/分。17:26产妇清醒,P89、R21、BP11070,宫缩38″/1′-3′,宫口6cm,s=+1,胎心144次/分。17:50产妇清醒,P90、R21、BP110/70,宫口近全,患者极不配合,要求剖宫产,给与心理安慰,同时给家属交代一次,家属表示理解,拒绝手术,继续观察。18:05患者清醒,患者自行走出待产室,经医护人员劝解后有家属陪同送回产房,家属仍拒绝手术,观察。19:19患者清醒,极不配合,再次走出产房,再次由医护人员劝解后,产妇仍坚决要求剖宫产,家属仍拒绝手术,并陪同产妇送回产房,听取胎心138次/分。给与心理安慰,观察。整个记录的时间为89分钟。由记录看患者意识状态清醒,宫口开得很快,胎头在下降,胎心正常——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产程进展顺利。现在人们总在问,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责任的人有必要请别人签字来决定自己的分娩方式吗?压断产妇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以至于出现了这个谁也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大家一直在问,当时值班人员哪里去了?医院的解释是:当时待产室有五名产妇待产,一线班助产士在接生,二线班助产士再巡视其他待产人员。当时医生都很忙,没有医务人员守护在产妇身边。产妇巨大的心理变化没有引起家人和医生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当今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医务人员配备不足。医学由以疾病为中心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是否跟上了变化?“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这是一百多年前加拿大的特鲁多医生自己写的墓志铭,即是对自己一生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后人的启示。我们是否做到了?医学不仅仅是技术。

当病人得病时生命权掌握在谁手里?我们都会说应该掌握在病人自己手里。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吗?世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我院胸外科曾经收住了一位年龄70岁,患乳腺癌原位癌的女性患者。医生屡次与患者子女沟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因为现代的医疗技术对原位癌阶段的乳腺癌治疗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可是患者子女屡次签字拒绝手术,最后老人不得不放弃治疗,出院回家了。多么残酷的现实!我们愤怒、悲哀、又无可奈何!是谁在侵犯老人的生命权?难道老人的儿女的行为仅仅用“不孝”可以解释吗?难道社会就没有责任吗?可是“社会”这个词又过于笼统而无所具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大家构成了社会。我们能不能建立一种制度和机制,以保障这种特殊情况下人的生命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弱者或病人,医生也不例外。

假如这位患乳腺癌的老人自己有钱,只要老人同意,医生就能做手术吗?非也!乳腺癌根治术十大手术,还有麻醉、术后康复,化疗等诸多关口,假如儿女不同意,老人能康复吗?假如在任何一个环节老人出了意外,责任谁负呢?一个人患了病,小而言之是患者和自己家庭的事,大而言之是社会的事。哪一个环节出现障碍,患者也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榆林市产妇马﹡﹡跳楼事件”中,丈夫失去了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母亲失去了女儿,婆婆失去了儿媳妇——含辛茹苦地为儿子成了家,这个家却破碎了!这个事件对于这个家庭的打击是致命的。对于医院“产妇马﹡﹡”只是千百万患者中的一个。我们不是盲目的同情弱者(在频繁发生的医闹,伤医、杀医事件中,医生也是弱者),我们呼吁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机制,使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