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作层面谈课堂的有效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从操作层面谈课堂的有效生成

杨慧芬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最重要的因素和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观察,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准确判断和适时捕捉生成教学资源的时机,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如何把握课堂细节,精妙抓住教育契机,本人拟从操作层面对“精彩生成”简要探讨如下,以求教于大方。

1.当学生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如我在教学初中牛津教材9A第一单元StarSigns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比较自己性格和书上所给的相对应的星座所说内容的异同时,属于“巨蟹座”的学生都会很高兴谈起自己性格和书上共同之处:Iamkind.lovemyfamilyandliketotakecareofothers.至于谈到“喜欢节约钱,喜欢烹饪”,有的却说他们的性格与此不同,显然他们的思想认识肤浅、不成熟,以为“省钱、做饭”不光彩,于是我这样引导他们:我的丈夫的最大优点是:节约用钱,喜欢烹饪。因为他喜欢节约钱,才有钱资助失学儿童,体现他的真正的善良,因为他喜欢烹饪,才会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也正是因为他喜欢烹饪,我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我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当学生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

学生答问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如我在教学初中牛津教材9A第四单元TVPrograms的阅读教学时,在阅读后续活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四个不同的电视节目中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并对喜欢的原因展开对话,那些喜欢体育的学生选择有关体育的电视节目作为最爱和同伴对话是情理之中的,大多数都说出这样的共同原因:我喜欢体育;我喜欢看体育比赛;它能告诉我很多体育新闻,但是有两个学生是这样对话的:

—SA:Whichisyourfavouriteprogram?

—SB:MyfavouriteprogramisSportsWorld.

—SA:Why?

—SB:Becauseittellsmemuchinformationaboutsports.

—SA:ButasfarasIknow,youusednottobeinterestedinsports.CanyoutellmewhyyougetusedtowatchingSportsnews?

—SA:OnlybecauseIloveYaoming.

对话到此时,有的学生窃笑,大概因为说此话的是女生或者是他们曲解她的“我爱姚明”这句话,两个对话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对话任务已完成准备坐下,我立即抓住时机表扬他们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更精彩的还在后头;鼓励他们将对话进行下去,我是这样引导的:

YouloveYaoming,sodoI.BecauseIadmireYaomingforhisdiligence.Howaboutyou?

他们得知我爱姚明是因为他的聪明勤奋,他们埋在心底的想得知同伴喜欢姚明的原因的好奇感有了满足的机会,于是同学们异口同声问“WhydoyouadmireYaoming?”于是他们继续对话:

—SB:BecausehecancommunicatewithhisteammateswellinEnglish.HemustworkhardandbecleveratlearningEnglish.

—SA:Oh,Yaomingisanexcellentplayer.SoIthink,heisstrongnotonlyinbodybutalsoinwill.Imustlearnfromhim.

—SB:SomustI.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谈了姚明成功并向姚明学习的原因,有的说羡慕姚明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有的说要学习姚明顽强拼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有的甚至说姚明是幸运儿;他的球队成就了他,但是其他同学反驳他们说:机会只偏爱那些为其作好充分准备的人的;他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骄傲是因为他有着很高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合作的精神。

3.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说,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如在讲3A教材Lesson5,Dialogue关于如何提建议及其回答的对话。教师提问“Ifwewentoutforafieldtriptomorrow,whatdoyouthinkweshouldtakewithus?”Thestudents'answerswerelikethis,“Food,drinks,umbrellas,cameras,notebooks,pensandcomfortableshoes...”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几十种,并说出所带用品的用处。其中有学生说“Iwouldbringnothingbutmoneybecausewecangeteverythingwithmoney.”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Supposewewenttoalonelyisland,noshopsthere,howdoyoudealwithyourmoney?”紧接着教师就可以与学生探讨:Whatismoneyfor?Ismoneyeverything?...将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自感收效很大,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

4.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种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在教授8B第一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由阅读内容引伸到我们实际生活的城市——常州的变化时,学生的看法不一,主要有两种:常州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常州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如以前了。我顺势组织起一个班级辩论;让学生大胆陈述观点,积极投入到争论中。之后,通过我对辩论的总结和各方观点的梳理,让学生自己自然地体会到常州的发展是多么迅速和激动人心,体会到它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和现代化;同时关注到发展所带给我们的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使学生们意识到分析问题时应该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而且要分清主次,不能因环境污染就否定发展的必要性。通过这样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促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意识。

5.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抓“意外”促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

同学们对设计并谈论自己喜欢的学校这项新任务表现得更为积极投入,很快就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心目中喜欢的学校,通过这项任务还拓展出许多新的词汇如:足球场footballcourt,篮球场basketballcourt,实验室Lab,草地grassland,会堂hall,小道path。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从学生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任务,画出我们的学校,并带客人参观,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完成。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语言学习的交流活动中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学生交流参与都比较积极和成功。我对大家说:“Oh.Howbeautiful!Doyoulikeourschool?”对学生的交流予以肯定的同时,询问其他同学的感受,希望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却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回答:“No,Idon't.”此时我没有表现出不高兴,也没有置之不理,继续自己原先的设想,而是迅速揣摩理解学生的思维角度,询问他不喜欢学校的原因,从而了解到了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师生互动实现了真实的交流,什么样的学校是学生喜欢的,让学生大胆地去设想。于是由学生的体验生成了一个更为开放,更具个性化的任务,学生成为了体验活动的设计者,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并且丰富和拓展了语言信息量。

用即时评价将学生引入生成的思考环境中,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这似乎已经成了解释教育意义的经典话语:课堂的动态生成,也几乎成了健康课堂的典型特征。“精彩生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地相互理解,需要教学中师生间的足够互动,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有近乎一致的态度。让我们把握细节,执着于课堂细节的研讨和深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精彩的课堂生成,将必然产生。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