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疗效分析

侯娟

(浦口区浦厂医院江苏南京210032)

摘要:目的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5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透析方法及透析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组23例,常规血液透析(CHD)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组各项检测指标透析前后下降率为BUN值为(69.2±5.3)%,SCr值为(63.1±5.4)%,P值为(58.1±15.9)%,β2-MG值为(1.39±0.62)%,PTH值为(71.3±15.3)%;CHD组BUN值为(68.8±4.9)%,SCr值为(62.8±5.9)%,P值为(56.2±14.7)%,β2-MG值为(33.5±8.4)%,PTH值为(16.5±9.4)%;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BUN、SCr下降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而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HPD)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与常规血液透析比较,疗效更为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常规血液透析

通量血液透析是采用高通量血液滤器在容量控制的血液透析机上进行常规血液透析的一种技术。近年来,随着透析技术的改进,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透析人群逐年增加,有关他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HPD)与常规血液透析(CHD)的临床疗效差异,现将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45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42.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12例,狼疮性肾炎6例,多囊肾4例,原发性高血压4例,良性肾动脉硬化2例。根据透析方法及透析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组23例,常规血液透析(CHD)组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近3个月未使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未出现感染性自身活动性免疫疾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常规给予低盐、低磷、优质蛋白饮食,使用降压药、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钙剂等药物。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组23例患者,使用日本尼洛株式会社FB-150U空心纤维透析器(表面积1.5m2,超滤系数29.8ml/(h·mmHg)),Fresenius公司生产的4008B容量超滤透析机,碳酸氢盐透析。常规血液透析(CHD)组22例患者,使用德国Fresenius公司F6聚砜膜透析器(表面积1.3m2,超滤系数5.5ml/(h·mmHg)),Fresenius4008B容量超滤透析机,碳酸氢盐透析液。两组患者均为每周透析3次,每次4h,普通肝素抗凝,血流量200-26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2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观察指标分别于透析前后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等指标。BUN、SCr、P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β2-MG、PTH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表1结果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组各项检测指标透析前后下降率为:BUN值为(69.2±5.3)%,SCr值为(63.1±5.4)%,P值为(58.1±15.9)%,β2-MG值为(1.39±0.62)%,PTH值为(71.3±15.3)%;CHD组BUN值为(68.8±4.9)%,SCr值为(62.8±5.9)%,P值为(56.2±14.7)%,β2-MG值为(33.5±8.4)%,PTH值为(16.5±9.4)%;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BUN、SCr下降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而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这有赖于高通量血液透析的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是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在容量控制的普通血液透析机上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是随着人工合成膜透析器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透析方式,常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恢复工作及作肾移植术前的准备。而以往应用的常规血液透析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应用弥散原理针对分子量小、水溶性、血浆蛋白结合低的毒物及代谢产物的清除,但会因为透析过程中的钙磷代谢障碍,临床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严重者可导致肾性骨病,即使对症治疗也不能有效控制高磷血症,不能降低血清磷的浓度。而且,高磷血症还会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高甲状旁腺素(PTH)血症。β2-MG在体内蓄积及组织沉积导致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性。这些大中分子毒素均是影响患者生活治疗的重要因素。高通量血液透析由于合成膜高通量滤器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及溶质扩散性能,因此在透析中能有更多的且分子量更大的溶质从血液中

表1两组患者检测指标透析前后下降率比较分析(±s,%)

转移至透析液中,若同时提高血液及透析液流速,可以进一步提高透析效果。由于常规血液透析过程中,大中分子毒素清除不彻底将导致的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如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透析淀粉样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骨病、神经损害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血液透析滤过又难以普及。因此,高通量血液透析的应用则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特点,由于高通量透析器内部存在具有很高的扩散性能和水力学通透性的分子聚合物膜,能有效清除分子量范围在1000~15000道尔顿的中、大分子物质,且清除效果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故对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磷虽然属于小分子,但其周围有水分子包绕,所以清除机制类似于中分子物质。而且,高通量血液透析是以弥散、对流、吸附的方式清除溶质,不用置换液,滤过量与常规血液透析相似,与滤孔大小关系不大,所以两组透析前后氨基酸减少无显著性差异;血浆总蛋白两组透析后均增高(与透析后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有关)也无显著性差异。

本组资料中,45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透析方法及透析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组23例,常规血液透析(CHD)组22例,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BUN、SCr下降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而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与常规血液透析比较,疗效更为确切,对磷(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可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脂质代谢,对减少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防治肾性骨病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忠荣.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效果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478-479.

[2]毕学青,姜埃利,魏芳,等.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疗效比较[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15(1):144-146.

[3]季大玺.高通量透析的可能益处[J].中国血液净化,2005,7(4):349.

[4]叶朝阳.高通量血液透析的I临床应用体会[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