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历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历程研究

李婷严杰

李婷严杰/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摘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开始就已经把农民的民主建设纳入到自己的革命范畴当中,无论是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热火朝天的神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从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建国之初,还是到成功实现第二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结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历程,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的农民努力发展着民主的决心,这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辛劳和智慧,铭刻着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足迹,记录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民主

一、引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研究过去30年间中央农村工作10个“一号文件”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因此,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不例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这样一个历程。

二、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萌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萌发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所以革命的基层政权最早出现在农村,所以说,党领导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应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局部执政的情况下,在党的领导先后实行了苏维埃制度、参议会制度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执行一大的决议,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工人运动上,但像沈玄庐、彭湃等一些中国共产主义者已意思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组织发动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国共合作期间是农民运动掀起高潮,建立了大量的农民协会。“这时的农民协会已经成为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政权的早期表现形式,是农村基层革命政权的雏形。”

2.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基层政权的初创时期。在根据地采用了武装斗争的形式开展土地革命,夺取了地主土地交给农民,改变了阶级的力量对比,消灭了旧政权存在基础的同时,也为新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各根据地大多都建立了正规的基层政权组织——乡村苏维埃。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

这种议行合一基层政权体制密切了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较充分地享有民主权利,极大的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填补了地主政权和宗族势力被打翻后的权力真空,在领导革命斗争,分配土地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3.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阶级关系和革命对象的改变,我党对政权结构做了相应的调整,建立了人民代表会制度。将乡(市)参议会改为乡(市)人民代表会。代表会各代表一方面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一方面代表乡(市)政府领导所属选举单位和居民执行代表会决议。自然村代表执行村长职务,行政村代表互推代表主任一人,协助乡长执行行政村主任职务,不再设自然村村长和行政村主任,恢复实行议行合一的体制。

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我党始终保持与农民的天然同盟关系,肯定农民的天赋民主权利,顺应了民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从组织发动农民的农会以及后来在农村建立的基层政权,都注意从体制上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实践了丰富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式,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从整体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萌发时期。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

从建国初期到1982年宪法颁布,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建国初期,党领导农民全面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消灭了旧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又由于土地农民私有无法适应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合作化的形式将土地农民私有转变为土地公有,基层政权形式的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在农村基层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和文化大革命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

四、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时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石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政权变迁的根源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随着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1980年2月全国出现了第一个由农民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果作村村民委员会,全国其他许多地方纷纷起而效法。

党积极地汲取“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紧迫性与深刻性,特别是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积极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这样说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令人称奇成果。

五、结语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我国整个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它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起到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尽管村民自治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障碍和阻力,但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基层民主实践模式,它继续向前的发展趋势是不会逆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村民自治的发展同样如此。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它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诸如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农村基层政治改革的推进,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社会的现实景观等等。因此,就要尽可能地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推动作用,以保障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当然,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会是一个“急进”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积淀了两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欣堂.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宁夏党校学报.2007(03)

[2]杨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与完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1)

[3]王连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民自治走向[J].新视野.2009(06)

[4]杨原,刘玉侠.新中国成立60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村民自治问题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9(05)

[5]张少平.村民自治视野下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途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1)

[6]李小红.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0)

[7]刀加田,苏日满都呼.对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几点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