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经颅多普勒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头穴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经颅多普勒的影响

丁宁肖菲程光宇

丁宁肖菲程光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228-01

【摘要】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经颅多普勒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TCD检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ADL(BI)指数评定。结果治疗组病灶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BI指数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治疗,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针刺头穴TCD神经功能

引言

脑卒中(Stroke)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1]。现将我院对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穴丛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CD检测的各项指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全部病例均经脑CT或MRI证实有责任梗死病灶,同时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属于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或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全部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62.7±8.4)岁;平均病程(21.3±6.8)d。②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1.2±7.9)岁;平均病程(22.5±6.4)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以《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为原则[1],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的神经细胞活化剂,改善脑微循环,活血化瘀,调整血压,控制血糖等。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

1.3主要观察指标

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德国EME公司生产的CompanionIII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仪进行检测,以2.0MHz脉冲多普勒探头分别置于枕窗、颞窗及眼窗,取得清晰稳定的信号后,记录病灶侧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病灶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注:与同组治疗后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本研究结果示,头穴丛刺治疗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娟.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B):179-180.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