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怎样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力

郜洁

(开封市实验幼儿园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204-01

一、提供说的环境,让幼儿有想说到爱说

幼儿对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实现的,是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工程中学习的。为调动幼儿内在动因,让幼儿想说,爱说,老师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设理想的语言环境要注意以下因素。

1.隐性的语言环境

(1)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教育氛围是调动幼儿内部动因的必要条件。他体现了石生间心理上的沟通,关系上的平等,他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为此,老师应努力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尊重他们的良好的愿望积极建设,尊重他们的情感和需要,使幼儿少感压力,少有拘束,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想说,有话原说,再良好的气愤中乐于交流,敢于表达。

(2)成人的介入。成人的态度与参与是调动幼儿内在动因的外部条件,教师友好的态度是鼓励幼儿说下去,并且说的好的重要因素。教师经常性的参与幼儿的对话,可以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无论幼儿表达水平如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使他们有说的信心。如:小辉小朋友刚来幼儿园的时候胆子小,不爱说话,老师就多与他进行平等式交流,鼓励他每一次表达,这样小辉变得爱讲话,爱与人交流了,他的家长也反映小辉好像换了一个人。

2.显性的语言环境

(1)丰富的生活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儿童的语言看成是刺激—反映—强化的过程。幼儿再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形成一种刺激,而引发幼儿说的反映。因此,丰富的生活会使幼儿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老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为他们创设多种活动区域,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多种角色,增强角色意识,还应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多听都看,到社会中观察成人的劳动,接触多种事物。

(2)自由交往的环境。幼儿每日在生活中,游戏中,认知和交往中经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造说的条件与机会,使幼儿有话可说。

二、发展说的能力,让幼儿由爱说到会说

在发展幼儿表达性语言中,老师应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从会模仿到访编,从被动的接受语言到主动地吸收语言,创造性的语言。

1.会模仿

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斑图拉曾经讲过;“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与模仿。”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获得不仅需要范例和强化,还需要自身的观察与模仿。只有这样,才能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下,将模仿的过程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2.会仿编

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是进行语言教育的目的。要让幼儿有爱说到会说,除了需要掌握语言的材料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语言形式,才能自己组织语言,正确表达。幼儿期思具体形象,利用看中说、做中说、想中说的方法进行仿编活动,让幼儿在自身的活动中,感受了解语言的结构,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中的结构要求创造出新的语言内容,达到仿编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由易到难地让幼儿从仿编句式过渡到访编儿歌、仿编故事,从而熟悉和了解语言运用的规则,掌握语言的形式,最终达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看中说。在看中说的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将看到的东西按一定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如:为让幼儿掌握什么地方有什么句式结构,老师让幼儿在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的游戏中体会合掌握句式结构,然后带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并依据句型,编出新句。看中说,在直观事物的介入下,使儿童获得大量的感知,丰富了说的内容。

做中说。幼儿期的语言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做中说,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在做中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再说中进行语言结构的渗透。

在“谁在说什么”的句式仿编中,首先让幼儿在自选游戏的基础上回答教师的提问,“我在玩积木”、“我在拍皮球”,从而感知语言的结构,学会完整的表述。然后,请幼儿在观察活动中看看谁在做什么,进行语言的迁移。最后让幼儿自己构思并表现出“谁在做什么”。在孩子们模仿各种动态中,应使仿编的内容不尽相同,

想中说。想中说是幼儿语言表达早期的理想水平。“想”的过程是幼儿进行思维,组织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以下的方面提高幼儿想中说水平。

首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展想的广度,丰富说的内容。

要促使幼儿经过自身的思维活动,而达到想中说的水平。教师应了解幼儿最近的发展区,使幼儿把自己获得的旧知识转变为掌握新知识的手段,进行知识经验的传递,从而想有依据,说有内容。

在仿编《妈妈的手》这一儿歌中,我们举办了“妈妈能干的手”的展示会。根据看中说,让幼儿在掌握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后请小朋友想一想,妈妈的手都会做什么。通过生活经验的回忆,孩子们编出了以下内容。

《妈妈的手》

一条纱巾,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头花。

一团毛线,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一件温暖的毛衣。

一些破布,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可爱的不倒翁娃娃。

一块绒布,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活泼的小熊。

一张纸,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美丽的图画。

一团面,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香喷喷的肉饺子。

一件脏衣服,经过妈妈的手,变得干干净净。

一块花布,经过妈妈的手,变成漂亮的裙子。

一个可乐瓶,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塑料娃娃。

一块肉,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香喷喷的红烧肉。

通信卫星,经过妈妈的手,调试的电视更清楚了。

妈妈的手,不是一般的手,妈妈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

我们都有一位好妈妈,唱一首歌,最美的歌,献给妈妈。

在仿编这一首歌的基础上,我们又请幼儿仿编出《春天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世界》、《春风》等儿歌。

在这一系类的活动中,幼儿再想想说说中不断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发现、新的认识,逐渐学会认识,学会思考,是认识不断充实,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力与表达力。

其次,根据幼儿的能力,提高幼儿想的条理性和连贯性。要使幼儿从情境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语言教师就应培养他们有目的的、有顺序地去思考,随着要求的深入,使思维条理化,语言连贯有序。

以上是我们在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中的点滴体会,这一研究还有许多空白点,需要做新的努力、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