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何俊杰

何俊杰(甘肃省秦安县职业中专学校甘肃天水741600)

摘要:现代教育关注学生素质,尤其是德育教育更成为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与人格至为关键。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研讨的话题。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德育教育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

在新世纪发展性教育的思想引导下,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是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现代发展性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发展机遇和共同发展的可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观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能够去运用和适应。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目标能升华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到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首先,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培养基础道德入手。培养基础道德,是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关键。道德教育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此,培养基础道德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起,它是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道德上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

其次,学会关心同学,关心老师,关心他人,提高责任意识。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在实践中利用学校与山区中学结对子的机会,发动学生拿出压岁钱、零用钱,给山区学生买一本书、一支笔,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对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与关爱。为此,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学生把家务劳动的情况做出自评,家长复评,作为操行评定的依据;又如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给父母一个惊喜。结果,我一下子接到了很多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好像一下子懂事多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父母的快乐。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主动参与和竞争的意识。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要让学生首先形成的意识。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将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树立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通过学校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邀请已毕业的校友来座谈,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学生看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又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必须面对积极准备。进而结合社会实际,召开班会、座谈会等,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应对竞争。鼓励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学校的学科竞赛、球类比赛和其它一切评比活动。在班里,要求每位同学都给自己找一个竞争的对象,或学习上的,或班级管理上的,甚至是某一门学科的,从而在班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为了培养全体同学的竞争意识,在班里还确立了班干部轮换制,方式是自我推荐,竞选上岗,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

第四,学会关心国家的大事,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提高主人翁意识。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不愿关心政治、国家大事,孤陋寡闻。所以不少学生可以流利地读讲英语,可以熟练操作技能,但缺乏爱国热情。为此,我们在建国、建党周年庆祝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学生收集资料,编成的手抄小报,在全校举办展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关心环境保护与自然生态。关心人类命运是关心的最高层次,是终极关怀。注重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环保的关注,利用黑板报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宣传,以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这是现代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实行终身教育、人格教育的基本保障!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障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而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罗树华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李文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