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腕运动预防PICC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旋腕运动预防PICC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朱蔚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浙江省绍兴市312000

摘要:众所周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包括管腔内血栓、纤维鞘、有症状和无症状的血栓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目的;探讨旋腕运动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的24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旋腕运动,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旋腕运动能加快肱二头肌静脉血回流速度,能显著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旋腕运动

引言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由于操作简便,穿刺风险相对较小,携带方便,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用于临床上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或进行静脉化疗的患者,但由于穿刺致局部血管损伤、血管内置管后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原因,置管后血栓形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并发症。一旦血栓发生会导致感染、肺栓塞以及血栓后综合征。据报道,与PICC有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因此,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用旋腕运动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9月在我院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48例,女92例,年龄48-86(65.80±4.62)岁。病因中高血压病58例,糖尿病64例,冠心病27例,阿尔茨海默病52例,间质性肺炎17例,肺部感染8例,胰腺癌4例,胃癌10例。纳入标准:(1)由本院静疗组专科护士置管,并在本院接受治疗和维护者;(2)年龄≥40岁;(3)预期留置导管时间超过4周;(4)自愿参加本次研究;(5)能耐受彩超检查。排除标准:(1)有血栓病史;(2)PICC置管次数>1次;(3)伴有血液病;(4)不在本院维护且得不到追踪的患者;(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将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PICC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PICC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的年龄、置管位置、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对照组

静疗组专科护士于患者置管后指导其或家属适量饮水,穿刺侧肢体避免提重物、避免过度屈肘,禁止剧烈运动,禁止游泳、盆浴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让患者再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求助医护人员,以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同时发放弹力球及导管维护手册,指导患者每日多次握球,以促进穿刺侧肢体的血液循环。

2.2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旋腕运动。具体操作方法:患者PICC术后取平卧或坐位休息,手臂伸直,手中立位,在无痛感或轻微疼痛的情况下,腕关节向远端最大限度伸直0-45°保持3-5s,手回中立位;腕关节向近端最大限度上勾0-20°,保持3-5s,手回中立位;以腕关节为中心360°绕环旋转(1组顺时针+1组逆时针为1次),5min重复1次,每天5-8次(患者尽量主动完成,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2组动作交替进行。患者第1周锻炼时手臂均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感,随着时间推移不适感逐渐减轻,后来自觉每次锻炼完手臂轻松后,再自发增加活动频率。

2.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2组PICC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2组患者均行血管彩超检查,诊断标准:(1)管腔内为低回声或无回声;(2)静脉管腔不能压闭;(3)脉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或频谱不随之变化;(4)血栓段静脉内完全无血流号或探及少量血流信号。静疗组专科护士于患者PICC置管前测量患者左右两侧臂围,以后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并记录,以了解患者上肢有无肿胀,并观察置管侧肢体肤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若有凹陷性水肿、皮肤颜色发亮或发绀、肱二头肌处有疼痛或压痛并伴有活动受限,立即行血管彩超探查,防止无症状静脉血栓的发生。所有患者PICC术后2-3d血管彩超确诊,无症状静脉血栓患者增加每周1次血管彩超,直至第50天。每月由护士长及责任组长统计发生PICC静脉血栓例数,每月统计静脉血栓报表;同时将各项指标制作成表格,不断提高全科护士对专科护理指标的敏感度和重视。

2.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2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对照组120例患者,有13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8%,其中左侧8例,右侧5例;观察组有4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其中左侧3例,右侧1例;2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25)。

4讨论

恶性肿瘤、糖尿病、静脉血栓栓塞史、化疗史等均是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ICC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与导管直径成正比,且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多次置管成功的患者。另有研究报道,输注高渗液体、血液制品等也是引起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ICC术后患者穿刺侧肢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穿刺时创伤、麻醉药等作用,患者局部或全身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增加了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改善肢体静脉局部血液状态,加快血流,减轻凝血因子聚结等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关键点。功能锻炼是加快血流,防止凝血因子聚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第1周锻炼后手臂每天均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感,随着时间推移不适感逐渐减轻,后来自觉每次锻炼完手臂非常轻松,由于旋腕运动对PICC术后患者神经末梢的刺激,患者主动运动时肌肉缩放的力量所产生的肌肉泵作用,从而加快了肱二头肌静脉血回流的速度。观察组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春梅.彩超对上肢静脉内血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5):24.

[2]李珍,叶志华.血栓前状态检测对PICC血栓形成的警示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