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周庭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4例中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CU住院用时少于对照组,数据间经比较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中能够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

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完善和发展,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救治方法为重症监护室内中心静脉导管。此方法的主要使用人群为肿瘤化疗、营养液输注以及长时间输液治疗者,但是在应用时极易引发相关并发症[1]。本次研究分析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4例中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其中锁骨下静脉插管28例,股静脉插管14例,颈内静脉插管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为19:13,年龄为51-65岁,平均年龄为(56.5±2.4)岁,观察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为20:12,年龄为50-67岁,平均年龄为(57.4±3.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未形成统计学意义,提升了数据间的临床研究性。

1.2方法

将基础护理模式应用于对照组中,将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观察组中,其相关护理内容大致分为:①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并告知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注意事项和置管的目的,从而将患者的思想顾虑消除,缓解患者自身的心理负担,并且提升其配合度。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对探视数量予以限制,并将感染的引发因素讲解给患者家属,以免因人为因素使伤口产生感染。②置管类型选择和患者感染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需要和患者的特征进行相互结合,选取质地光滑并且存在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导管,缓解置管对血管内壁形成的损伤,同时降低感染的发生率[2]。如患者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具有抗菌涂层的导管,在置管之后需要对导管进行固定,以免出现脱落或者移位表现,从而减少患者微生物入侵情况。③对于敷料的选择而言,应选取方便观察并且透气性良好的敷料,和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相结合选择无菌纱布或者透明敷料,每周需要更换3次透明辅料,纱布需要每日进行更换。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敷料情况,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或者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④对导管接头处进行相应的消毒,以免因为接头位置出现污染形成血栓,确保导管输液时处于顺畅状态,如果导管中产生血栓,会提升感染的发生率,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维持管道的畅通性,预防血栓的产生,避免输血或者采血等操作经导管进行,此外每隔6h需要进行一次肝素封管。⑤创建护理人员培训制度,由资深护理人员对资历较浅的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1.3评估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用时。

1.4统计学数据计算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整理和计算,数据经过计算后表现形式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数据在检验时选择卡方和t值,两组数据经比较后如差异显著,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1例患者为颈内静脉感染,1例患者为锁骨下静脉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经过护理后4例患者为颈内静脉感染,4例患者为锁骨下静脉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5%,数据间经过软件对比计算后X2=4.2667,P<0.0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2ICU住院用时

观察组患者ICU住院用时为(6.82±1.23)d,对照组患者ICU住院用时为(12.11±1.56)d,数据间经软件比较t=15.0634,P<0.05,统计学意义形成、

3讨论

重症监护室中一种常见的操作为中心静脉置管,国内外研究证实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因为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导管相关性感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引发因素包含内在和外在,内在为患者的实际营养情况、年龄、免疫能力以及疾病种类等,外在为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置管的位置、材料以及护理等。临床中无法左右内在因素,为此需要对外在因素进行控制从而降低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置管人员的操作技术能力较为生疏,延长置管时间均会提升导管和细菌的接触次数。

相关研究证实[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和留置路径存在一定的关系,锁骨下静脉感染率大致为15.4%,颈内静脉感染率大致为17.1%,股静脉感染率大致为21.9%。由于颈部具有较大的活动度,敷料容易出现错位现象,并且汗液极易对穿刺位置进行污染,破坏穿刺位置的无菌环境,从而产生感染。股静脉和会阴部位置较近,会阴部较为潮湿,并且容易因粪便出现感染,从而提升了会阴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4,5]。与此同时对敷料的选择以及导管材料的选择同样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导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患者昏迷时间较长,延长了肠外营养支持时间,体内环境出现异常,从而出现交叉感染。

本次研究为了从根本上控制外在因素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主,依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提升护患间沟通力度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助于提升其依从性。此外加大导管管理力度,能够有效避免护理不当引发的感染,从而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而加大护理人员科室培训力度,能够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确保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对患者身体改善情况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减少ICU住院用时。

综上所述,将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并且可减少疾病的治疗用时,此护理模式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宁利峰.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5):208-209.

[2]周润.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8):616-618.

[3]吕忠民.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293-2295.

[4]刘凤梅,蔡益民,李玉莲,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旬刊,2013(6):15-17.

[5]余威英,魏凌云,徐小娟,等.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比较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7):1669-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