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领域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合理对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浅谈生物领域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合理对接

孟靳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在当代艺术中充满着多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在这其中生物与当代艺术设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通过打孔、拆散、变质、变虚等等结构方式进行创作,艺术届对于生物学的重视,正是体现了近年来艺术与科技结合必然性的突飞猛进,在当代社会,艺术作品中运用生物科技为媒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生物;当代;艺术设计;对接

一、生物艺术概况

1.1生物艺术的起源

生物艺术源自于2009年7月,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现当代艺术首席讲师弗朗西斯*史翠斯在“自然评论”杂志(NatureReviews)“科学与社会”专栏(ScienceandSociety)发表“生物艺术:美学背后的合理性”一文(Bio-art:theethicsbehindtheaesthetics),描述了生物艺术在西方的起源:“1936年,爱德华·史泰钦(EdwardSteichen)在纽约一家美术馆展出了一组非常奇怪但却及其美丽的飞燕草花朵。

然而这些花朵却并非来自于自然界,而是史泰钦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实验的产物,他把飞燕草花的花种泡在配有植物盐基的化学液体中,植物盐基中所含的毒素可以诱发花种多倍繁殖,使被浸泡的花种产生变异。这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个具有艺术倾向的化学实验中,那些难看的,发育迟缓的,带病菌的不合格花朵没有在这个展览中展出,这揭示了物竞天择在生物艺术选择中要扮演的角色。”这段记录传达给我们两个信息:一,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艺术家尝试将生物科学发展为新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二,物种天然选择定律将成为未来生物艺术研究的主要依据。

1.2生物艺术的定义

生物艺术创作是一种以生物自身的组织、形态、样式以及基因特色为对象而进行的艺术性创作实践。在当下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可以借助生物技术或是科学技术,如生物基因,或生物组织培养技术等科学技术在实验室或室外地区以及艺术家自身工作室等场地制作生物艺术作品。而具体的生物艺术或转基因艺术是如何开始的,以及如何被纳入到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有着不同的解释。

二、生物艺术的实践训练

有一位科学家用生物发光细菌创造了短暂的艺术作品,她就是艺术家亨特科尔,他的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天使新娘”表现形式为生物发光细菌皂片,其实任何涉及到摄影和雕塑都并不容易。艺术家亨特科尔将所有这些媒体结合在一起,为混合添加了独特的媒介。科尔创造了具有生物发光细菌的原始成分,在它们消失之前拍摄它们。这次的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将安装活的生物发光细菌向我们展示出来,这一展览为人类生物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创作榜样基础。

三、生物艺术是艺术还是生物科学本身

3.1生物科学的艺术性

在2000年出现的世界上第一个生物艺术品荧光兔子“阿尔巴”以及后来出现的李山的生物嵌合体“蜻蜓人”都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生物艺术作品,这时的生物艺术品已经不仅仅是一幅画、或是一座雕塑,其实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对于人类理解生物艺术的方式,王南溟曾表示:生物艺术是关于“造物者”的艺术,也是基于生物基因层面的艺术创作,这种艺术创作使科学走出传统实验室,又将艺术的多重触角延伸到了艺术科学领域。

3.2生物艺术的科学性

生物的基因科学是十分神奇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做出部分改变,那么这些生命将会有着无限表达的可能性。如李山作品研究者王南溟的体会,李山光怪陆离的作品里有种“生物大同”的韵味,所有生命都拥有自由表达的机会。他的生物艺术视角,是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使我们重新开始思考关于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生物艺术与生物科学,界限究竟在哪里我们还需要去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结语:

在当代艺术家的眼中,大多已经解除掉了科学自身固有的隔膜,从内而外地打破了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等级的界限,实现真正自由地融合发展,表达出艺术生命本真的重要意义。在李山这位著名生物艺术家眼中,生物艺术创作的意义是给予所有基因、所有生命体同等的尊重,是对多元可能性敞开怀抱。而在王南溟看来,作品的功能性并不是作品仅仅作为参照的目标,对于生物艺术来说,更多的是关于生物本身的思虑性和启发性,揭示生命本质的特征和现象,而不是为功能性服务。李山做生物艺术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解放生命,通过艺术给生物们解绑,把精神控制解除,给生命以最大的自由,给生命随机表达的机会。

然而,艺术的自由往往意味着禁忌,意味着挑战伦理的极限。如王南溟所说:“基因编辑和重组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话题,只有从艺术的角度不断挑战这种禁忌,才能挖掘生命的灵性,挖掘远古就已存在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李佳,《以生物形态为媒介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4月;

[2]郑颖,《分析爱德华多卡茨生物艺术作品揭示的真实性》,艺术科技,2013年6月;

[3]李伟,《假借上帝之手——生物艺术的伦理及意义探究》,美术大观,2017年10期.

作者简介:孟靳(1996.11-),女,江苏南京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视觉传达),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