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定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3

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定位

刘美伶

刘美伶(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四川重庆401120)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04-02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应该给教师的角色赋予什么样的定位呢?总的来说,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了。大学教育是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前奏,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教师应当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教师应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做学生心灵的倾听者、灵魂的引导者和精神生活的关怀者,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课后要开放自己反思与研究的空间,努力做一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认为教师要具有爱心、耐心,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真正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不仅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键词:角色;定位;参与者;教学改革;引导者

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一)角色的概念。

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

(二)教师的角色的概述。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权威,在学生面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观念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扮演着神圣的角色。于是服从教师的安排,听老师的话便成为了好学生的标准。在这样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一直都处于知识的输出者,主动地强迫学生接受;而同样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服从,被动说服自己与教师的步调同步。而这样学生就丧失了主动学习权和思维权,长此以往,其害可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一个权威的强迫输出者,逐渐过渡到在教学环节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伙伴。

二、大学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因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总体上说,学校教育(狭义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是假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但大学生和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中学生和小学生的特殊性。

一方面,大学生一般为18-24岁,正处于青年中早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平等观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组织化倾向。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正在减弱,从而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界面十分广泛,除传统的交往群体类型外还出现了网友、合租圈、经济集合体等具有时代特征。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才是我们开展高校教育工作的现实依据。因此教师如果仍然用自己的权威来灌输知识,而不深入学生群体进行了解,就无法真正和透彻地实施教学,更无法谈及教学的效果。正如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旷课现象。A课堂上课的人寥寥无几;而B课堂座无虚席。笔者做一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A老师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感受从不过问;B教师善于课堂互动,理解学生,课堂氛围轻松有趣,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师生关系合理平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接受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已经有了比较强烈的主观意识,这也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地方“下放”到学生群体中来。只有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期望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质量。

(二)教育管理环境的多变性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变。

从管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就会发现大学的管理环境超越了其他管理工作所主要面对的空间环境,并且体现出多种环境因素的复合性。而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互联网则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这一点尤为深刻的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在网络中,教师形象失去了教育中制度权威的强势文化地位,并且正在逐渐弱化。此外,同伴群体、公众场所、课外书籍都构成了对会对学生的潜意识造成较深影响。不仅同伴群体内部的交流构成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教师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甚至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因此单一的教师角色无法出色的胜任高校管理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由“单一”向“多方面多层次”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

(三)从教师的角度看角色变换的必要性。

传统观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对教师教育活动的要求。如果教师仍然固执地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不听话。可反过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地位过于悬殊势必加速两者的矛盾,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两者关系的共处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要知道,教育并非师生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而是作为平等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故这些抱怨反映了某些教师在教学上的无能和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保守与落后。为了维护作为教师的传统权威,他们会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代价。

另外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社会的要求是转化的方向和归宿。当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因此,基于社会的要求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应该呈现多样化,体现在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就会相应的多样化。在新的形势下,一个尽责的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并加以引导,与学生积极地展开一种互动的关系。这也就是俗称的“教学相长”,其实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变换角色适应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要求。毕竟,高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的,而不是要培养教师的“一言堂”。一个好的大学应当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其中特别会包括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学习,适应。这样的气氛也更容易吸引学生,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能更好的得到学生的接受。当然,这样的关系对于教师的自身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局限于自己所授学科的课本知识上。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设计者角色。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课程测验手段。具体来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各种主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甚至是幽默的语言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知教材和教学的内容,理解所学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的能力、情感、态度。这也是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指导者角色。

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多启发,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理解,以及提问。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中,但并不将自己的意见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以及给予相应的指导性帮助,以及知识上的补充。以这样的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兴趣增加,记忆更加深刻,学习动手能力更强,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和谐。

(三)促进者角色。

促进者角色即为促进学生更透彻的学习为目的,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当前,部分大学教师“并非他们没有在教学上花费适当的时间,而在于他们在传授他们熟知并热爱的东西时,过于疏忽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改变这一状况要求大学教师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从‘独奏成黎明等:大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之策略65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四)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即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具体表现为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要担当好组织和管理者角色的前提必须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以及态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等。教学机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其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使学生心悦诚服。

(五)伙伴角色。

师生关系一般要精力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出其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同时,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就要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以此保证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外,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的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构建伙伴型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喜爱等情感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学习。

(六)反思者和研究者角色。

要做好反思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就要建立反思型教学模式,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反思型教学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和地位,改变了被动或者被迫接受教学理论和专家意见的局面,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获得新的经验和理论。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角色,打破常规,并不断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现代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提升自我。

四、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也要提倡以人为本。其中,大学教师是主要责任者。在各方面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教师必须要应时事而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及形象。灵活充分地在不同的教育侧面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大学教师只有坚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所以,大学教师要在转变观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构建合理平等的多种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以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会碧,周光明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月.第20卷

【2】梁正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界.2004(3)

【3】张宏如.沈烈敏.学习动机、学习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8(1):114-11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http://www.psypx.com/xlzl/qingshaonian/2009-01-05/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