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易传,意识难教”探讨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知识易传,意识难教”探讨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

王品顾炎李楠王全兴

王品顾炎李楠王全兴(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33)

【摘要】医生面临着医疗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如何定位和看待医学科学研究?如何让医学院的学生改变“走上临床就忘记科研”的怪圈?如何让手术台和实验台走的更近?在医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我们的基础医学教育体制中,对传授知识已到了相当重视的程度,然而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的培养。如何在基础医学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让他们有一颗“科学”的心,是我们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所应该思考和改进的。我们科室结合自身在科学研究领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的一些经验和认识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础医学,医学教育,科学素养,科学世界观【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68-02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哲学上有着很复杂的分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等,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在当今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医生,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怎样一个世界观?有人觉得世界观这个东西太空洞,太虚无,离我们的工作生活太遥远。其实不然。经常会有临床的大夫抱怨自己搞不来科研,可晋级职称又有科研要求,抱怨体制的不合理。很多人也都认为医生就是看病看的好,手术做的熟练,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搞科研,简直就是额外负担嘛。然而,医生不是一名技师,需要的是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和意识,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就源于他内在的科学的世界观。工作太忙太累也许只是一个借口,我们的临床大夫需要具有一个科研的意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如此便会在工作中不自觉的去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就是科研。而不是像前面讲的大夫一样将科研当成一种负担和工作之外的事情。对大自然,对人体,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一种不自觉的探索欲,这就是科学世界观的一种外在表现,这样也就不会觉得科研是一种工作负担了。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医生都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一个科学世界观呢?可能问题出在我们的基础医学教育上。

在当今的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业务的素质、技能的培养。包括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和教学效果的考评,都是以此为评判标准。医学知识体系庞杂,掌握和牢记知识是很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充分的,不是基础医学教育的全部。在我们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基础教育课堂,老师的备课有着详细而明确的知识点,甚至在有的学校老师上课的教案都被程序化固定化,美其名曰“规范化教学”。教学督导的设立也正是为了加强这个环节,使得授课教师谨言甚微,不可过分发挥。老师上课没了个性成了机器人,那学生呢?学生则整天为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在努力着,甚至为了能及格考试前临时突击的大有人在,且效果拔群。每每看到这样的考前狂学浪潮,我感慨良多。学生和老师在这样的医学教育体制下更像是工厂流水线车间的模具和工人,生成出一批批的医务工作者。学生也就成了加工车间的一个模具,经受着填鸭式的培养。可以想象我们的医生都是在这样的培养体制下走上岗位的,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1加1等于2的模式化体系,他们的工作就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帕拉维米”。因此,他们确实觉得搞科研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类工作。我们现行的基础医学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技能类的培训,其中欠缺的是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培养。一次课间休息和一名学生聊天,说起她妈妈一直有偏头痛的毛病,因为医院始终治不好,但却被当地一个“半仙”的灵符治好了。我一时不知该如何跟她解释灵符治病的作用机理。我想跟他们讲,要相信科学,可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这是科学世界观里的首要问题。因为科学世界观简单来讲就是要相信科学,有一个科学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理念。在学科构成上,医学归为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一门实践性自然科学。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已经无孔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基础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就是要首先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和各个操作技巧。

科学体系内的自然是科学,在体系边缘的就要想办法把整合到科学体系之中,而与体系格格不入的或背道而驰的则不是科学。虽然,当今科学前沿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弄明白的现象。具有一个科学世界观,当然要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科技最前沿在哪里,科学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在哪里,这些前沿和问题处在我们科学知识体系的哪个位置,或是什么样的相对关系,或者会对我们的科学知识体系有着怎样的冲击作用。

在科学知识层面之上,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的推理模式和思维模式,进而懂得因果之辩,繁简互换,对立与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让其领略自然之美、逻辑之美和科学之美,并培养其欣赏这种美的情怀和发掘探索这种美的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评价体系和科学精神。比如,在医学免疫学中免疫应答都有着复杂的调控体系,体现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调的哲学思想:有正向调控的增强机制则必有负向调控的抑制应答;有有效触发的免疫应答,也要有适可而止不可过度的反馈。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免疫调控体现的哲学美感有着很深的领悟[1]。这些思想在我们的免疫学教学中应该贯穿其中,配合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学生体会人体的精妙之处,领悟科学的哲学之美。当然也要有鉴别美的能力和发现美的意识,这就形成自己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老师要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经历、经验、体会穿插在授课过程之中,当然也可以包括一些趣事人文,这样使得学生们感觉科研就在身边,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怀。

除了科学的知识框架体系和科学之美,科学世界观还应包括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我们在教学过程应该主动去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死板的授课只会培养死板的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我们承担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改革就是一个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2]:实验课的传授过程中遵循理论讲解、原理阐述和诱导提问的授课方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素养的时候,开设开放式的实验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选课题进行自己的实践性实验,训练其科学思维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感受真正的科研工作,体会科研实验的苦与乐,悲与喜,在自主性的实验中体会和培养科学世界观。

批判的精神和怀疑的精神是科学世界观众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首先要求自身具有完善的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和评价鉴别标准。不盲目崇拜,不盲目从众,具有批判的和欣赏的眼光。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基础医学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点,常常会遇到过分的宣扬个别学术大牛的权威,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时常会以权威实验室的结果为金标准,如果出现不一样实验结果则一定认识是我们自己的实验出了问题。须知很多原创性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都是在否定经典的基础上取得的。而这种丧失怀疑精神的盲目跟随,其实是迷信主义和封建思想在科学界的延续。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评价体系,相信事实,不盲从,也不随意否定。在我们科室的实验室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的是“要去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但不要轻易听信任何人的意见”。怀疑与被怀疑的精神,要贯穿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即便是老师现在讲的,课本上现在写明的,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由你们来推翻。让学生明白,课本上的知识和结论都是要滞后于当今科研最前沿的,如现在我们的基础医学教材中讲的只有基因组中编码蛋白基因的功能,对于非编码的RNA很少涉及,然而近几年的最新科学研究越来越发现没有编码蛋白功能的RNA同样也在生理和病理的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员要时刻保持处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至少是本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才能给学生们在课堂上带来书本上没有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学生在学习课本教材知识的同时,不断的获得来自前沿的最新发现,这便于他们感受到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是处在一个不断更替和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这不仅仅包括“传道授业”,还包括“解惑”,指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只有在基础医学的老师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更具有科学精神的医生和医务工作者,才能真正改变医院中医疗和科研的矛盾关系,对我们的医教改革也有所裨益。当然,不仅仅授课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教学评价体系的配合或者改变,可能需要学校和社会的一起努力,改变我们对基础医学教育不全面的认识,并用其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1]CaoX.ImmunologyinChina:thepast,presentandfuture.NatImmunol2008;9:339-342.[2]徐胜,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提高学员兴趣的体会,《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5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