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刘文健

(洋县中医医院陕西洋县723300)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方法:将1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和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微波治疗、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疼痛、水肿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7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明显改善肢体功能、疼痛、水肿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针刺,肩手综合征,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法,微波治疗法

【中图分类号】R73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76-02

肩手综合征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常见合并症,发生率12.5%~70.0%[1],多发生在卒中后2天~7个月,大都在3~6个月,是一个复杂的征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疼、手肿,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特别是沿神经分布和损伤区域的剧烈压疼,手部肿胀、感觉障碍,上肢烧灼感、僵硬、出汗、寒凉或发热。晚期自骨间肌开始,手部及肩胛周围肌肉逐渐萎缩,屈肌肌腱增厚缩短,指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该病病因不确定,临床尙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我科自2012起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患者190例,均符合(1)参照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学中风诊断标准;(3)符合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其分期为第一、二阶段。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5例。治疗组:男性51例,女性44例;年龄35–78岁;病程1个月到6个月。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55例;年龄37–70岁,病程1个月到6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符合抽样调查原则。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第三阶段患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1)针刺疗法:取天宗、秉风、肩髃、肩贞、尺泽、内关、阳池,合谷,后溪,以及头针顶颞前斜线。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采用0.30*40mm毫针针刺,后溪向合谷方向透刺,使拘急手指伸直松软,其余各穴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头针选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中2/5处,针体与皮肤成30°进针平刺,进针深度3cm,小幅高频捻转2分钟,留针30分钟。(2)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法: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仪为KT-90A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选择处方1部分失神经,调制电流频率1hz脉冲1ms,输出强度可以看到肌肉明显收缩为好,硅胶电极4块,一组置于肩胛岗上、三角肌,一组并排置与前臂指总伸肌处。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几种方法:(1)微波治疗法:采用KJ-6200微波治疗仪,合适探头置于患侧肩部和腕部,输出功率30W,温热量适中,治疗30分钟。(2)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包括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肩胛胸廓关节训练等。作业疗法即保证关节的正常活动,预防关节变形。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和手指屈肌痉挛的情况,就必须要进行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和手指屈肌痉挛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强与患者及陪人沟通,为了避免对患侧肢体的损伤,需要把正确的体位摆放姿势告诉患者。

两组患者每日治疗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标准拟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患肢疼痛,肿胀基本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改善。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好转,患肢疼痛,肿胀有所好转,肌肉萎缩减轻;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没有好转,患肢疼痛,肿胀,肌肉萎缩减轻不明显。

3.1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1.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4.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传统医学中“痹症”“肩痹”的范畴,《灵枢.经脉》中“项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颈、颌、肩、臑、臂外后廉痛”及“臂厥”是类似本病的描写。传统医学认为该病病因病机是由于气血瘀滞,筋脉失养,导致关节痹阻,经脉不通而疼痛,气血不行,水湿停留导致手肿胀。目前传统医学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中药、针刺、艾灸、火罐、推拿、中药熏蒸等各种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moberg的“肩-手泵理论”(3)过度牵拉引发炎症反应,出现水肿和疼痛(4)腕关节受压迫的同时被牵拉并掌屈。该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肩和手两部分,以手部症状为主。病程分为三期,第一阶段持续3~6个月,患者在上肢受伤或疾病之后,肩部烧灼样不适,继之手和手指肿胀、疼痛,上肢呈下垂位,手腕及手指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第二阶段持续3~6个月,表现为肩、手肿胀减轻和指痛加剧,皮肤和手指肌群明显萎缩、皮肤变光滑,手指关节活动受限日益加剧。第三阶段病程一年以后,表现为手部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关节挛缩严重,X线摄片可见广泛骨质疏松征,本期损伤不可逆。由此可见,该病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控制或阻止病情进展,防止手部出现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而且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有特殊意义[3]。

我们临床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过程中,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其中针刺治疗所选体针穴位可以补气养血,疏通经络,调理内脏。头针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二者配合能够明显改善上肢血液循环,减少血管周围的阻力,增加上肢肢体伸肌力量,抑制上肢肢体痉挛的内收肌肌张力,明显改善上肢肩外展、肘伸、腕伸、指伸运动,恢复上肢功能[4]。

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能加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使病变部位做被动节率性收缩,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改善动、静脉和淋巴回流,有效加强神经的传导功能,延迟肌肉萎缩,且在治疗过程中,汗腺功能和血管舒缩功能均随之恢复。

微波治疗过程中,低能量和低辐射热的微波可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代谢,促进水肿吸收、消炎止疼。改善肩、腕关节的运动功能。

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侧重点不同,但相互配合。旨在尽可能恢复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运动疗法可以缓解疼痛,防止关节挛缩,缓解软组织损伤,恢复运动功能障碍,常见血液循环,促进感觉及神经功能恢复。作业疗法的目的在于让偏瘫患者尽量使用患肢,促使其功能恢复,帮助患者达到最高的自理水平[5]。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过程中,把中西医治疗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其临床操作简单易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挥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吴蓉蓉,杨训红,殷红彪,等.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现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10:)1473-1476.

[4]梁现泽.关于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5,7(24:125-126).

[5]陈祥蓉,乔波,刁殿军,等.综合康复手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35:2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