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1

艺术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步探讨

金哲元

一、发展文化产业,要清晰思路,明确定位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群众艺术馆到底走向何处?如何正确处理艺术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这是目前群文战线正在讨论的重要话题。有人认为,艺术馆走产业发展道路,是当前群艺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有人认为,艺术馆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国家加大投入,群艺馆只要专心搞好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不必整天为筹措资金犯愁。我们认为,我国地源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艺术馆的改革可以采取各种模式,只要能达到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改革措施就必须鼓励其大胆尝试。但不管怎么改革,其艺术馆的事业性不能变,社会公益性不能变。艺术馆是党和政府设立的文化事业单位,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开展群文工作,坚持艺术馆社会公益性原则丝毫不能动摇。艺术馆也应该发展文化产业搞经营创收活动,但对艺术馆来说,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再大也是副业,其主业永远是群众文化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类文化共同繁荣”的多重文化格局中,艺术馆、文化馆是代表政府行为的文化。因此应占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艺术馆、文化馆。

当艺术馆发展文化产业,要下决心改革内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要创新。过去,我们实行的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旧的管理机制,经营活动也是小规模,只限于对自己馆舍的出租。要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成为当务之急,要找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的最佳结合点。经营管理,实行创收责任制。根据产业经营项目,制定创收经济指标,按完成任务情况兑现工资、奖金。四是分配管理,实行浮动制。用全员工资的30%做为岗位津贴、任务津贴实行浮动,每月进行考评兑现。发展文化产业,其目的是更好地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从群艺馆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应尽快制定按经营管理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管理制度,并逐步使之完善,这是产业经营事业发展的保证。

二、发展文化产业,要立足现实,积极稳妥

艺术馆发展文化产业,应立足于现实,从实际条件入手,发挥好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科学稳妥地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初期,必须实事求是,从脚下做起,从现在做起。具体说,要从闲置资本、资源的盘活做起。要对文化市场和产业现状、发展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把握好市场,选准好项目。朝艺馆有着特殊的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应利用和开发好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根据朝艺馆的实际,我们要靠“四动”措施来开发文化产业。

一是靠阵地启动。利用现有的馆舍和场地开发艺术培训业。艺馆应成立牡丹江市朝鲜族少儿艺术培训大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办少儿舞蹈基础班,声乐培训班,铜管速成班,美术大专预备班,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常年班等。取消专业人员的办公室,全部变成工作室。业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室创作作品,办班培训,经营创收。在完成经营创收任务的实践中,每个业务人员研究文化市场,熟悉经营业务,积累创收经验。

二是靠项目带动。艺术馆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利用现有条件或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新项目。在选定项目上一定要突出“稳”字和“效”字,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发人无我有的产业项目。如根据西安区朝鲜族相对居集的特点,开发朝鲜族特色的结婚庆典、生日庆典等系列服务的礼仪服务业;根据镜泊湖渤海朝鲜族民俗风情园的地源优势,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业;根据器乐专业人员占据优势,组织民族乐队,开发基层文化服务业。在开发新的项目时,要大胆解放思想,注意考察市场,周密制定计划,审慎项目论证,精心组织实施。

三是靠市场联动。要深化文化产业的内容,采取“外联内改”方式,将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靠政策促动。今后朝艺馆发展文化产业思路上,要转变观念,从要经费转向要政策,多要文化经济政策,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政策就是经费,朝艺馆除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外还有少数民族政策。我们要用活政府的一些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通过人大、政协、统战、民委等部门多争取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激活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