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的辨证施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汗证的辨证施治体会

韩苏东史振国

韩苏东1史振国2

(1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医院83006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830063)

【关键词】汗证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323-02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的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分为盗汗、自汗两类。一般认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自汗常为气虚不固。然临床病情复杂,一些汗证患者虚实夹杂,治疗棘手,按常规治法,疗效欠佳。我科在临床治疗此类病人常用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或采用经方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根据不同部位汗证病例分析如下:

1.头汗

司某某,女性,65岁,六道湾煤矿退休工人,2012年6月12日入院。患者自诉只有头部出汗,全身其他部位少汗20余年,活动、站立时头汗加剧,平卧休息时消失,无其他不适。曾多次在外院门诊治疗无效,颇为苦恼。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阴虚,阴不制阳,治当滋阴潜阳,收敛止汗,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生地黄、怀山药、山萸肉各15克,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0克,肉桂3克,黄芪、仙鹤草、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20克,五味子、麻黄根各10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取药汁360毫升分两次服,服完上方3剂后,头汗明显减少,方药治疗见效,继续上方去麻黄根,加麦冬10克,玄参15克,服用7剂,头汗基本消失,身体恢复如常,嘱其服六味地黄丸,每次15克,每日三次,巩固疗效2月余,追访至今,病情未见复发。

[按]阳加于阴谓之汗,头为诸阳之会,但头汗出乃阴阳失调,阴虚阴不制阳,虚阳上越头部逼津外出所致。上病下取,故用六味地黄丸加麦冬、玄参,滋补肾阴以制其阳而治本;麻黄根、五味子收敛止汗;煅龙骨、煅牡蛎滋阴潜阳等治其标,阳随汗泄,久汗当有气虚,故加黄芪、仙鹤草益气止汗,少量的肉桂引火归元,如此治疗,使患者阴足虚阳降,阴阳平衡,标本兼治,头汗自愈。

2.面颈出汗

陈某某,女性,54岁,家住建国路自治区党委家属院,2012年4月8日初诊。患者面部、颈部阵阵出汗3月余,服用收涩敛汗中药效果不佳,今经人介绍来我院,症见两颊黄褐斑累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脘腹隐痛,夜尿多,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黄,舌下脉络怒张,脉涩无力,患者有脂肪肝、胃炎病史,证属肾亏瘀滞,阳明郁热,治拟温肾化瘀,清泄阳明,处方:巴戟天10克,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生石膏(先煎)15克,知母、防风各10克,生山楂15克,泽泻10克,生大黄5克,服用7剂,患者面部出汗减少,上方加减再服7剂,面部、颈部出汗止,夜尿减少,脘腹痛消失,面部黄褐斑明显变淡,精神好转,原方巩固2周,随访至今面颈汗未再出。

[按]患者平素体弱,年逾半百,肾气不足,肾阳渐衰,故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夜间尿频、形寒肢冷、脉象无力,患者长期有肝胃疾患,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故于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面、颈部出现阵阵汗出,且病久入经络,瘀滞阳明经络,故见面部黄褐斑,脉中有涩象,舌下静脉怒张,此症乃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气血郁滞之证,治宜标本兼顾,方用巴戟天、仙茅、淫羊藿温补肾阳,生石膏、知母清泄阳明,生山楂、大黄、川芎、赤芍、丹参化瘀畅络,诸药合用,药症合拍,故病得痊愈。

3.半身出汗

耿某某,男性,65岁,家住北京南路京都小区,2012年5月7日初诊,半身出汗3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随来我院中医康复科就诊。症见左半身汗出溱溱,右半身无汗,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苔薄白,脉玄。证属营卫失调,病位在少阳厥阴经,从太阳、少阳并病论治,方用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6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党参10克,桂枝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2克,生姜2片,大枣3枚,服上方7剂,左半身汗出减少,续服7剂,左半身已不出汗,为巩固疗效,原方再服3剂。随访至今,左半身出汗症状未有再起。

[按]患者半身汗出,观前医或认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用谷维素等药;或从气虚、阴亏入手,用牡蛎散、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等治疗,均不见效,我认为半身出汗乃营卫失调,病位在少阳厥阴经,故用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合而为柴胡桂枝汤。药虽平淡,但与病证合拍,故获效明显。由此可见仲景组方之妙,用之得当,则疗效满意。

4.手足心汗

王某某,女性,25岁,2012年7月9日初诊,患者10年来常手足心出汗,夏季为甚,口干喜冷饮,平素性情急躁,月经周期紊乱,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此心肾郁热,肺失外护使然。治拟清心滋肾,养阴固卫,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处方:黄连2克,知母6克,黄柏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浮小麦30克,服用4剂后汗出减少,方已对症,效不更方,再续服原方20剂手足心汗止。

[按]经云:“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患者平素学习紧张,日久劳心,心阴损伤,心火偏亢,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均进入手掌内,故症见手心出汗。心火亢盛,久之反侮及肾,煎灼肾阴,使肾阴亏虚,肾经郁热,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故足心出汗,经用滋水养心,心肾两清之知柏地黄丸加黄连、莲子心、浮小麦,药症相符,故症状得以消失。

5.全身大汗

秦某某,男性,62岁,家住老满城,2012年5月16日初诊。素来体健,自1月前情绪激动后即汗出不止,每日需几次更换内衣,和活动及时间无明显关系,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予谷维素、芦丁、维生素B1、安定及中药治疗均未缓解。自诉多汗烦躁,口渴多梦,溲赤便干,症见发育营养均可,皮肤潮湿,汗出较多,尤以头、双手为著,舌尖红,苔黄干,脉玄数。处方:生地黄、木通各12克,淡竹叶6克,栀子12克,甘草6克,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20克,麦冬12克,服用7剂,自觉出汗较前明显减少,口渴等症状均消失,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玄。以原方加酸枣仁10克,再服用7剂,药尽告愈,追访未见复发。

[按]此患者为情绪激动而发,又有口渴、烦躁多梦,溲赤便干及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此乃心火亢盛,迫津外出而致。汗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液之说,采用清心法治之,生地黄、淡竹叶、木通、车前子、甘草等清心火而利小便,栀子清三焦之火,麦冬、酸枣仁则养阴血生津液,为清中有补之意,诸药合用,清心火,导热从小便出,心火得降,汗液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