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 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张学伟(乌鲁木齐市第58小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7)

信息素养一词,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科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的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的构成包括:(1)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2)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3)信息技术人文修养;(4)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5)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简单来说其构成不仅包括了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适应和操作又包括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了作为人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轻松可以做到的,作为教师,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注重策略。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老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决定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样能决定学生兴趣程度,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多有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好课堂设计,尽量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变成学生最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些抽象知识。

2.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教学的舞台,在教学中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为他们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

学生在学习时,要拥有自己的问题或学习目标,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问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课堂的情景中,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课堂上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同时,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可以从学生学习模式、评价方式、评价对象等多个方面渗透信息素养中的人文因素。如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模式以及积极向上的形成性评价方式都能让学生在点滴的过程中感受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3.注重信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课堂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如何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各学科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在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具有声音、图片、文字的画面,不但让课程更丰富、生动、活泼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信息无处不在,无论是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其优点是以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4.“授之以渔”重于“授之以鱼”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增长速度正用“爆炸”来形容。知识发展的无穷尽必然决定了老师们传授知识的有限性,只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是能让学生与时代同步的选择。比如在介绍软件使用上,我们可以介绍共性的东西,如遵循的标准化界面设计,让学生们可以在了解了一种软件的基础上将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快速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前提,也是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前提。

5.勿要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活于社会中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必然要遵循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即便个人拥有再强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如果违反了社会所认可的约束,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为社会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