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垦场部的布局发展思考——以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垦场部的布局发展思考——以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例

李丹李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下,农垦场部作为具有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城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的区域,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对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建设规划编制的实践,思考了城郊外围型的农垦场部如何提升自身发展,突显特色,融入城市功能区,并提出统筹协调发展要求下的布局模式和建设重点。

关键词:农垦场部;近郊;布局;资源盘活

1引言

农垦,作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兼具社会职能又相对独立于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系统,随着产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家对加快农垦改革的要求,农垦区域的土地、农业等资源的盘活、垦区职工生活环境的改善,显得越发迫切。而位于城市近郊的农垦场部管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城市实现自我提升并融入城市发展,实现场部职工生活的市民化,则是农垦改革发展体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命题。笔者基于编制《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建设规划》项目过程中的思考和规划成果,从场部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农垦资源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等几个切入点对近郊型农垦场部的布局发展模式进行讨论。

2农垦改革场部规划的发展要求与趋势

场部是农垦社会化职能的重要载体,集聚了农垦大量职工的办公、生活、医疗教育等设施,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配套并自成体系,在支持农垦事业发展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包袱过重,与地方政府两层皮管理等问题,场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已有部分发展为城郊的“旧改区”。

从2012年开始,国家就启动了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全国多省进一步加大了场部的规划编制工作。如海南省,提出将农场场部和生产队纳入全省村镇规划建设,并在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给予明确,具体的各场部规划区则分别提出发展主要方向,并结合所在区域的发展特色推进场部的城镇化建设;黑龙江省,则形成了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场城镇总体规划及场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总体来说,各农垦场部的统筹规划,均力求达到提高社会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有农场与周边地区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

而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农场的社区建设更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农垦改革的一大亮点。场部的发展,要从区域协调的角度,城市发展的功能要求,围绕农垦的独特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不同类型的场部,功能布局、发展模式和规划建设重点也各有侧重。在这一背景下,广西进一步加强了全区农垦系统特别是各场部的建设发展的整合,《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建设规划》项目正是在探索广西农垦系统的发展及规划建设模式中启动的,就其区位条件来说是典型的近郊型场部发展模式。

3项目概况与规划介绍

3.1规划地块的现状发展特性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热作所)位于南宁市区西北部,隶属于广西农垦集团,是全国四大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之一;项目主体热作所场部区域紧邻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有城市市政道路经过,除办公科研用楼及农垦职工宿舍外,其余现状为低缓丘陵台地,成垅状南北排列,大部分土地坡型完整连续,山体分布有强烈的节奏感;山丘有大量植被所覆盖,郁郁葱葱;由排列的丘陵分隔出大量呈南北向垅状排列的水塘,衬托着旁边的起伏丘陵和树木,形成了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致。规划范围约473.5公顷。

3.2规划主要思路

从技术层面,规划基于广西农垦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特别针对热作所在广西农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垦改革发展进程中,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进行职能调整,明确其发展定位以便更好的引入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规划以发展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区为目标,立足于热作所的特殊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考虑了自身建设需求和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对产业调整、用地布局和各专项设施进行统筹规划。

从操作层面,规划同时对垦区场部编制成果进行了思考,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市县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对接,探索与全区多规合一相融合的农垦系统规划体系,以确保能有效指导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开发建设,提高农垦土地利用效率和价值。

3.3规划主要成果

3.3.1提出热作所的性质定位为:集农业科技研发、生态保育、生态技术示范为一体,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

3.3.2提出产业发展策略及规划目标:以农业产业技术的科技研发为主,建设成为观光型的都市与农业生态技术研发示范区,广西重要的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为“中国—东盟”的科技合作交流提供平台。

3.3.3空间布局:构建“一轴两区五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指以中部邕武路为产业依托的南北向发展轴。

“两区”指以邕武路为轴划分的东部热作所本部片区和西部居住、科研片区。

“五组团”指的是农业科技研发组团、农业科普教育组团、农业观光旅游组团和两个农业科研配套组团。

4对农垦场部布局发展模式和重点的思考

4.1提出以产业带动职能转换的发展策略,盘活城市土地存量、实现场部特色城镇化

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农垦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规划利用热作所地处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南宁市的辐射带动和配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进农垦土地与职能改革。首先通过对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特色化和复合化,在现状农业科技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等支撑产业,把热作所建成重要亚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亚热带农作物研发、培育的示范带动力量,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在科研的基础上拓展旅游、商业等职能,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热作所综合承载能力;同时,以产业的发展结构和布局来整合优化土地开发。其次,将改善和保障场部职工作为重点,产业的综合性发展保障了土地资源和职工的共同城镇化,有效打破农垦利益分割,既推进场部建设,更促进城乡融合,实现职工市民化。

4.2针对农垦属地及近郊特征,重点通过交通衔接和设施共享加强场部与周边城区要素的整合,实现联动发展

规划充分考虑由于农垦系统管理自成体系、规划滞后所造成的制约垦区项目开发落地、经济转型发展的问题,针对热作所紧邻城区的特性,以区域联动发展为切入点,从城市的整体功能考虑,注重规划区与周边地区及市区在空间与职能上的协调,并重点在交通、设施、功能上进行衔接,在管理体制和措施上进行探索:空间上将规划区主干路与外东环地区、市区主干路相连,融入南宁市交通体系;用地布局上以“产业研发”为主要特色,布置以教育科研设计为主的用地,带动居住商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特色明显、配套齐全的研发新区,以此通过区域联动发展塑造城市北面绿色产业空间新形象。

图场部与中心城区布局协调示意图

4.3以“情景规划”的思考模式来评估土地使用和引导项目的空间落地,提高对发展的动态适应性

为了应对热作所在未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规划引入了情景规划和目标达成矩阵法,提出了一种生成和比较用地布局方案的通用方法,这一方法的总体框架由用地评价、情景归纳、情景模拟、情景评价四个步骤组成。首先对规划区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分析影响未来土地使用的目标、战略、产业、空间等关键不确定因素及其驱动力,根据驱动力的状态归纳成若干情景;随后进行情景模拟,在GIS的支持下得到不同土地使用情景;最后采用结合GIS的目标达成矩阵法进行多个土地使用情景评价,从而提出适应未来不确定环境下可能的解决方案。

目标达成矩阵法土地使用情景评价示意图

图自然要素因子情景模拟示意图

4.4结合产业特色和地域特征,保护原有生态机理,打造兼具特色旅游功能的开放式社区

规划以原自然丘陵山体和水系为主体构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引入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保留现状山形、水系连网成河,在东部结合亚热带农作物种植打造农业观光旅游片区,西部结合亚热带植物科普园打造生态居住综合片区,并通过设置建筑生态屋顶、雨水收集设施,在人行道、广场设置透水铺装、以及结合地形和水体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绿色基础设施,最大化的保留其原有的海绵体特征,进而实现规划区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的建设,实现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以“半山、半水、半城”的生态人文社区,彰显了独特的城郊亚热带开放景观风貌。

5结语

广西农垦拥有252万亩国有土地,约30%的土地位于城郊,管区农垦职工约7万人;农垦局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特设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使相当于地级市的土地管理、建设规划等管理权限;具有广西自身的发展特色。广西作为自治区,也针对这一特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对农垦规划发展提出了充分的考虑,体现了广西对农垦资源的重视与整合发展的要求。

在广西农垦把发展特色产业和工业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的背景要求下,农垦场部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核、发展热点,各场部的建设规划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规划作为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以切实推动了其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建设发展。

热作所的规划思路,作为近郊型农垦场部的发展典型,更多的体现了场部与城市中心城区在功能、交通、设施、生态等方面紧密联系与互补的发展思路和统筹协调的要求,其指导意义,对不同类型的农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饶翔;彭孟杰《国有农场规划结构探讨——以武汉市辛安渡农场为例》规划师2005(04)

2.吴之凌;汪云;夏巍《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武汉近郊区规划管控研究》规划师2013(09)

3.孙异;张婷婷《黑龙江垦区小城镇特色与规划应对》低温建筑技术2015(03)

4.朱晓佳;谢秋云;吴克宁;展湘淏《规划很严肃,调整需谨慎——黑龙江农垦土地调规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土地2011(11)

5.陈飞霞;黄智玲《广西农垦管区产业规划布局调整探索》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3)

6.杜文胜;李岫峰;李志云《云南农垦城乡规划特征及建议》热带农业科技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