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地方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让语文课堂充满地方特色

钱媛

贵州兴义一中钱媛

2007年,州民族事务局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提倡将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等引进校园,走入课堂;把国家有关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风情、民族节日等编入语文教材,贯穿于地方课堂教学中。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任何学校特色的创建都要有课程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撑,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我们可以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背景及资源,找到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通过对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这一途径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单一的“传递式”基础教育已经不能满足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并进行为之有效的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就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自然的馈赠,由身边的事了解社会的某一方面。不仅把丰富的家乡文化带入课堂,与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体现了实践性、活动性的理念;而且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民族民间文化

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因地域、文化传统、

学校的差异而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的差异)、多质性(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被誉为“水墨金州”的黔西南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古属夜郎国地域,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较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反映历史变迁的文物遗产。

1.历史文化积淀。

20世纪50年代,“贵州龙”化石在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绿荫村的发现,是中国考古科学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这块土地对地球生命史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史前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兴义猫猫洞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使远离黄河和长江的黔西南可以宣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这里耀眼的浪花。古老的先民在南、北盘江环抱的万峰丛中栖息、繁衍,共同创造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羊角纽钟、一字格剑、青铜戍、环形纽铜铃和筒形纽铜铃......勾勒着神秘的古夜郎故事。普安县铜鼓山遗址是古代冶铁技术在黔西南发展的例证。兴义市万屯汉墓和兴仁县交乐汉墓蕴藏的精美文物令世人震惊。已面世的东汉时期的抚琴俑、铜车马、摇钱树、连枝灯、提梁壶等大批文物,它们是当时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的标志。农田水塘模型更说明了当时的农耕技术已相当发达。

2.地理风貌。

黔西南被誉为“水墨金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多层地貌,以地缝嶂谷、群瀑悬练、碳酸钙壁挂而著名。它的地貌结构与一般峡谷不同,实际上是一条地缝,有人说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正是这举世罕见地缝,造就了马岭河峡谷景区雄、奇、险、峻的景观,十分利于开展漂流探奇和观光活动,被誉为“天下第一缝,中国第一漂”。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的万峰林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实属天下奇观

3.民风民俗。

黔西南作为布依、苗、汉、彝、回等二十九个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流行于黔西南布依族地区的“八音”,源远流长。布依戏的传统剧本、布依小打音乐和布依铜鼓十二则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味。“穿在身上的文化”-----苗族服饰,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剧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工具,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只表现在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还表现在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化。语文本身就贴近了日常生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学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去感悟生活。中学语文课改也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近年来,语文中的人文性越来越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还强调语文学习要促进学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活质量的提升。因为面向生活,不仅指联系生活的需要,还要强调提升生活质量,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把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筛选过滤并加以合理的利用。

三、本土文化与语文教学

黔西南是一个地理、人文都得天独厚的地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就地取材,无疑是找到了语文人文性与语文实践性的契合点。

案例1:

我在教授初一的课文《化石吟》时,虽然没有带领学生参观绿荫村的“贵州龙”化石,但当地的一名学生从自家带来一小块在山上挖到的化石,那堂语文课我没有按照原来“传教式”的教学模式,设置了“记者招待会”,让那名学生向全班介绍化石特点的同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因为他闲暇的时候喜欢跟着爷爷上山挖石头,可以算得上行家。语文课堂的角色授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还提出了一些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既掌握了课内知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后来从学生们的周记中得知,那个周末,班上20多个人自发组织参观“贵州龙”化石。

案例2:

学习《安塞腰鼓》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西北地区的豪放洒脱、坚韧和奋斗。很多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着力于描绘一副狂沙飞舞、热闹翻腾、气势磅礴的场面,很多学生学完这课只留下些肤浅的影象。课前我去了一趟有着“布依铜鼓之乡”称号的兴仁县屯脚镇铜鼓村,录制了一段当地村民打铜鼓的影片。给同学们展示的时候,有些同学竟然兴奋得大叫,班上布依族的学生有15个,7个来自兴仁县,伴随着有节奏的铜鼓声,和熟悉的场景,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那是他们的祖辈在敲打着世代传承的铜鼓,那是他们的祖辈在一次又一次的叩响迈向新生活的大门,那不正是和《安塞腰鼓》中所要表现的精神与气魄一样吗?只不过我把它转移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见、摸得着的实际生活片段。

四、语文与生活是密切相联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密。“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开掘,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只有充分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很多时候,语文教学还能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事先布置下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走进生活,走进他们熟悉的乡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小组活动事先就得制订一个详细的任务计划,因此需要每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安排,每个学生的分工不同,任务不同,给他们提供了发挥自己特长、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在活动学习中兼顾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学习平等,因材施教。

随着这股改革的浪潮,语文教学在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的前提下,以充实语文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有趣的多元课堂为目标,利用优秀的当地资源作为载体推行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