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概念及实现渠道的考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概念及实现渠道的考察

赵智敏

赵智敏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社会权益一样,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社会主义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以上内容为保障城乡居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可见,文化权益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已经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社会各界也认识到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环节,目前对于基本文化权益具体内容的界定及其实现渠道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对基本文化权益概念的考察

基本文化权益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现时概念。对于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目前最权威的表述是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一句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不管对于文化权益做出什么样的话语阐述,其基本内涵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权力和利益两个方面。从权力层面来说,文化权益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一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当享有的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同时,权益的主体应该具有无差异的特点,任何公民都有公平、平等地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权利。从更加具体的利益层面来讲,文化权益的保障贯穿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涉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等实实在在的知识信息获取,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审美愉悦的获得和价值观念的确立。而对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来说,文化权益中的利益要素又有一种个人的价值诉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诉求的有机融合的需要,因为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提供及实现是与社会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的,不能超越也不能低于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参见: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渠道的考察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在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292.32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18.44%。“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均已实现“翻一番”。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增幅为114.07%。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也显著增强,仅2009年就达到29亿元,“十一五”前4年总计投入6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8倍。[《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http://www.qstheory.cn/wh/whtzggyfz/201008/t20100831_45781.htm]在投入增加的基础上,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城乡居民文化参与的载体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基本达到“县县都有图书馆、乡乡都有综合性文化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文化三下乡等,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乡村文化之路如何走“盘算”农民基本文化权益http://www.xnagri.gov.cn/asp/detail.asp?id=15050]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投入18亿元资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已经完成“村村通”目标,累计服务超过8亿多人次;公共设施免费开放也在继续推进。[中国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http://www.ccdy.cn/xinwen/content/2011-01/11/content_754141.htm]

重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至2009年底,数字资源量达92.27TB,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覆盖率达到96%;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覆盖率达到44%;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约47.5万个,覆盖率达75%。2010年底即可实现“村村通”。国家数字图书馆经过近5年的建设,数字资源量达到327.8TB,服务范围覆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使县级图书馆读者都可享用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http://www.qstheory.cn/wh/whtzggyfz/201008/t20100831_45781.htm]

以地处西部的青海省为例。而对于地处偏远而且经济相当不发达的青海省来说,近年来也着力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一五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保证村村有文化活动室,乡乡有文化活动站,县县有图书馆。目前青海省已建成1850个农(牧)家书屋,预计到2011年将达到全省410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还投入资金为全省623个民间剧团、歌舞队、皮影社、曲艺队配备了服装、乐器等演出设备,这些民间文化团体已经成为基层文化活动中的“领头羊”和骨干。[《根据村有文化活动室乡有文化活动站县有图书馆文化进乡村百姓受益多》http://www.nlc.gov.cn/yjfw/2011/0104/article_2236.htm]从文化场所建设到演出设备的配置,都为方便城乡居民低成本地接触文化信息、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公民基本文化生活参与的载体免费接触。“十二五”开局之年初,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全国所有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两个以上服务品牌。其他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我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将全面免费开放》2011-02-1110:29中国文化传媒网]这一大重大改革举措是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个步骤。

当全国性不同层次公用文化设施在不断完善,同时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完成从封闭向免费开放的转变后,公民基本文化生活参与的载体在放大、接触费用的零成本也使得文化参与的自由度增加。同时,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公民的文化自主权得到实现。

“一切人类个体参与文化的别无选择,唯有在参与中才确认其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参与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其人的意义和价值延展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文化参与权是人的文化权益义项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列生,郭全中,肖庆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第93、9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可见,参与文化生活的权益是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其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直接关涉其它四方面内容的实现。作为一项基本的文化权利,必须建设公民人人有资格参与的渠道才能使其内容的设定得以真正实现,所以对于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的供应来说,渠道建设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内容到达的效率,才能使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效益在各种复杂的传播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