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194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

郎临川马萍

哈尔滨市胸科医院150056

【摘要】目的:对我院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一共有194例,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女性患者64例,年龄分布在15-85岁之间,采取药物治疗方法为主。结果:胸腔内积液,肋膈角小时,膈肌活动良好,一共29例,占比为15%;胸水吸收,隔膜存在轻度肥厚粘连,一共58例,占比为30%;胸水吸收,隔膜存在中度肥厚粘连,一共78例,占比为40%;胸水完全无吸收,并且形成包裹的状态,胸隔膜重度肥厚粘连,一共29例,占比为15%。结论:通过强力抗结核药物、糖皮质激素与胸腔注入药物抽液等积极措施,能够有效地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结核;但是该治疗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继续做进一步的调查,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139-01

结核性胸膜炎属于一种胸膜炎症,主要由结核杆菌或者结核杆菌的代谢物进入过敏状态中的胸膜腔内所导致。该疾病属于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对胸膜产生的不良影响,患者结核病灶并不明显。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94例,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女性患者64例,年龄分布在15-85岁之间,经确诊,所有患者都属于结核性胸膜炎。

1.2诊断标准

(1)既往结核病史,发病急促,出现临床症状:结核中毒、干咳、胸痛、胸腔内积液等;

(2)PPD检验结果为阳性,血沉快;

(3)经过X线、CT、B超检查,可见胸腔内积液;

(4)实验室检查显示ADA>45U/L;

(5)经过抗结核治疗两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腔内积液明显减少。

1.3治疗方法

采取药物治疗方法为主。给无激素禁忌症患者进行激素治疗,服用强的松,每天上午8点服用,剂量为20mg-30mg,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减少剂量,疗程为6-8周。抽取胸腔内积液,每周进行3次,第一周抽液完毕后注入异烟肼、定安卡那霉素、地塞米松,量分别为0.3g、0.4g、0.5g;从第二周开始,每次轴液完毕后注入尿激酶与氯化钠溶液的混合液体,尿激酶量为10万U。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X平片、CT、B超检查,观察治疗疗效。

2、结果

治疗后,经过检查,结果显示:

胸腔内积液,肋膈角小时,膈肌活动良好,一共29例,占比为15%;胸水吸收,隔膜存在轻度肥厚粘连,一共58例,占比为30%;胸水吸收,隔膜存在中度肥厚粘连,一共78例,占比为40%;胸水完全无吸收,并且形成包裹的状态,胸隔膜重度肥厚粘连,一共29例,占比为15%。

3、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是导致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根据患者合并肺结核的情况划分为单纯性结核性胸膜炎与合并肺结核,其中单纯性结核性胸膜炎一般病情较为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疗效显著;但是合并肺结核的结核性胸膜炎则病情严重、并发症较多、疗程较长,严重者甚至出现胸膜肥厚粘连分布广泛,对肺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主要由于机体胸膜腔处于高敏感状态下,受到结核菌和相关代谢物的入侵所导致。发病早期,经过活检可见,其病理特征表现为结核结节、干酪坏死,由此可见,结核菌和相关代谢物导致胸膜腔发生炎症进而引起胸膜肥厚;其中结核菌的代谢物和胸腔内积液、纤维蛋白一起渗透而出,并且在胸膜上形成纤维素苔,从而对血管通透性与胸水的吸收产生阻断的影响,形成间隔,加重胸腔内积液和胸隔膜肥厚粘连。

本文病例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首先给予患者服用强的松,每天用药,严重者需要适当延长治疗疗程,同时联合胸膜腔内注入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异烟肼、丁安卡那霉素,加大局部药物浓度,加快消灭结核杆菌,缓解胸膜炎症,减少胸膜纤维组织的增生,减轻胸膜肥厚程度。其次,在给胸腔注入溶纤药物,在抽液的过程中有利于减少胸膜腔内沉积的纤维蛋白,促进胸水吸收,同时抽液完毕后注入尿激酶,能够有效激活成纤溶酶,对纤维蛋白进行降解,降低胸腔内部的粘连性,消除粘连和纤维间隔。

综上,通过强力抗结核药物、糖皮质激素与胸腔注入药物抽液等积极措施,能够有效地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结核;但是该治疗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继续做进一步的调查,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艳琴,张建陶.常州市肺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1):10-11.

[2]赵剑平,孔文琴,常占平等.多种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和胸膜活检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价值[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4):188-191.

[3]张琳,任俊杰,黄戈等.免疫抑制剂相关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X线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7):679-682.

[4]林敏芳,方素芳,黄恒灿等.胸膜活检和胸液培养分枝杆菌联合运用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防痨杂志,2009,31(10):579-582.

[5]林存智,朱新红,戚艳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CD1a、γδTCR+T在胸腔积液和外周血中表达及其对肺结核和肺癌的诊断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8,35(2):25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