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布局结构初探——以薛家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布局结构初探——以薛家湾为例

杨侃

杨侃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针对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特点,基于城市规划学、生态学、地理学和“建设性环境保护思想”等,通过对薛家湾城市发展中规划布局结构的分析和预测,建立适合薛家湾城市发展的布局结构,并根据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特征,提出适宜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划布局结构模式,达到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城市布局结构

1引言

由于资源型城市建设集中,前期没有准确预测城市规模,导致大量农村耕地被占用问题、城市垃圾及工业污染等问题。一方面城市发展和规划思想之间矛盾凸现,急切需要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不可恢复的破坏,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带来了严重隐患,这种矛盾迫切需要解决。

2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生态系统问题

2.1水资源是薛家湾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薛家湾镇水源为陈家沟门和唐公塔地下水源以及黄河地表水,其中黄河地表水为重要工业水源。总体缺水的环境已经确定,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

2.2风沙化和荒漠化严重危害城市建设发展

薛家湾地处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沙质高原过渡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恶劣,这也就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极易受到破坏和自我修复能力弱的特性。

2.3城市生产生活垃圾污染城市环境

由于薛家湾经济发展较晚,水平低,人口素质较低,集中发展采矿业、建材业等产业,由于这些产业工艺落后、单位产值能耗大,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

2.4城市人居环境恶劣,急切需要改善

薛家湾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建设和环境维护的矛盾、城市可居住度低和城市建设发展对人口的吸引之间的矛盾。

3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布局结构研究

3.1薛家湾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研究

3.1.1薛家湾镇居住空间面临的问题

薛家湾镇现状处于塔哈拉川建设条件较好地区,随着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薛家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将沿塔哈拉川线型分布,同时发展到一定时段城市沿川地发展过长,城市交通成本过高时,必然要将城市的新建区选择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台塬地上,城市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集中组团形态。

3.1.2建设性环境保护思想

城市建设面临自然环境约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条件较好的城市建设用地较少,沙漠化严重,水资源总体短缺,基于改善原有恶劣环境、发展城市建设的思想即为“建设性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3.1.3薛家湾镇居住空间布局结构预测模式

运用“建设性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结合薛家湾城市高速发展的特征,将居住空间发展过程分为: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转型阶段四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城市初始阶段

居住者主要以原有居民和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员为主。建设人员居住主要以临时建筑为主,生活水平较当地居民高,但整体水平较低。煤炭工业企业也处于前期建设当中。

第二阶段:城市成长阶段

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聚集增加,居住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结构沿塔哈拉川地区呈现带形发展。选择适合发展的用地形成新城市居住空间组团。居住组团选择条件较差但地形比较平坦或改造成本合理的台塬地地区。

第三阶段:城市成熟阶段

在城市沿川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带形发展,规模过大,造成城市交通建设成本过高和一系列城市问题。发展方向从一味依靠沿塔哈拉川发展,转变为适度的沿塔哈拉川带形发展和改造台塬地地区。

第四阶段:城市转型阶段

城市煤炭工业发展由鼎盛时期开始逐步的衰退。煤炭开采难度加大,生产成本上升,煤炭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逐步衰退。实现城市的“二次创业”,最终实现城市转型。

3.2薛家湾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研究

3.2.1薛家湾绿化环境面临问题

(1)如何解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物质空间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

(2)如何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并与居住空间和工业区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3)如何将城市发展变化与城市绿化空间综合布置,形成生态的居住、工业空间。

3.2.2薛家湾绿化系统布局结构模式预测

基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思想,城市土地资源的选择,对城市绿化环境的建设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初期发展阶段

随着煤炭产业的不断壮大,煤炭生产规模迅速上升,城市功能片区不断发展,形成各自初步规模。形成工业区景观环境特色。

中期成长阶段

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期,工业经济、城市建设都快速发展。用一个满足居住生活要求、人工环境建设良好、交通便利的城市功能区取代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地理区域。

(1)城市台塬地组团片区的绿化环境建设主要以人工绿化环境为主

(2)城市公共绿化环境建设在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公共绿化系统

(3)城市工业区绿化环境相对比较独立,形成时期比较早,随着工业生态园建设思想的贯彻,工业区的绿化发展将更加完善

(4)城市居住区绿化系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主要完善居住内部绿化环境、有效组织城市公共绿化和居住区绿化

终期完成阶段

进入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由持续高速发展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城市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最终实现城市的“二次创业”。

4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布局结构模式建构

4.1规划布局结构模式建构

第一阶段:城市初始阶段

城市发展初始阶段处于资源准备开发阶段,主要对资源储量、品质等进行探明和定位。

初始阶段城市工业区和居住区雏形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以居住和工业生产为主,城市布局结构为居住区、工业生产区相对集中,形成城市建成区,布局结构为集中式。

第二阶段:城市成长阶段

城市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引起城市居住区规模快速膨胀。这一阶段居住空间出现沿塔哈拉川地呈带形发展的态势。建设台塬组团片区缓解薛家湾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第三阶段:城市成熟阶段

煤炭工业经过快速成长阶段,煤炭产量稳定发展,工业增长呈现高速稳定发展。经过城市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一主多辅”的集中组团式布局结构已形成。

第四阶段:城市转型阶段

煤炭工业面临资源耗竭,城市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的局面,利用煤炭经济的发展形成的良好基础,综合利用设备、人员、技术和经济基础形成地区的加工生产优势,同时引进相关产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工业园区,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5结语

运用薛家湾城市布局结构模式,结合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结论,探讨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布局结构模式和普遍实用的城市布局结构原则:(1)整体布局形态原则(2)工业区布局原则(3)居住区布局原则(4)绿地系统布局原则(5)城市市政工程系统建设原则。通过以上的探讨,明确针对不通的地域,设计合理的城市布局。

6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

2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孙鸿烈,张荣祖:《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

4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