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开放的课堂,多样的历史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润物细无声---开放的课堂,多样的历史思维

宋莲

肥东三中

新的时代赋于教育新的使命,新的课标赋予教师新的责任。人才培养绝非局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品质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开放的课堂”充满充满创新活力,可以调动了师生两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则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激发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把教学过程变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其次,历史教师应该营造特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并且得出结论。再次,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下面我就对上述观点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转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思维观念的培养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精神层面的培养,最终将会使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精神层面的思维训练更违背了课改的初衷。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回到列强共管局面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历史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是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这样不同的历史思想,一下把历史与现实相连,把历史课本活化。或许有不足,却把同学们的思维放飞开。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历史思维的飞跃。

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沟通,对历史的感悟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一课,我在讲完禁烟运动后,学生们还沉浸在虎门销烟胜利的兴奋和痛快当中,把话头一转,说到:

关注开放的课堂,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贯彻新课改精神,无疑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所有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上面所谈到的,只是我上历史课时的一些做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十分粗浅。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年历史教学工作所积累得的点滴经验,不过教学海洋的些许贝壳而已,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