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杨玉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杨玉洁

杨玉洁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650106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理,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同时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过分关注于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是从负面心理角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价值观,而忽略了积极心理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近年来,大学校园各种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冷静、正确处理,偏向于极端手段。因此,高校必须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偏向于问题的指正,从学生所犯的问题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所起的效果不理想。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型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人的美好心理以及积极心态,其价值是巨大的。对此,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善于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并发扬其优点,进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

1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在20世纪末的美国,积极心理学出现,其促进了当代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还研究人类本身的潜能和力量以及美德。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本身具备的积极品质,对人类本身的积极心态进行提倡,使人类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深入挖掘人类本身的潜在能量和品质,使人类可以更好的生活,脱离心理的困境。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普通人具备的潜在能力和美德进行研究,使人类可以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认识每一个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类与社会积极的一面,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幸福和快乐,从而使人类的生命可以维持在最佳的状态,提升自身的心理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发挥出自身巨大的积极能力,预防负面情绪与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可以被积极情绪和人格感染,从而自我恢复。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于关注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以预防心理障碍为目的,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学生产生反向心理暗示。(2)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落后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障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而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往往是直击学生的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越来越反感,容易产生自我防御意识,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3)心理教育功能削弱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削弱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目前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情绪困扰、视野狭窄等方面,忽略学生更美好的方向,机械式的强调心理理论教育,不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片面性,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通过心理指导和教育,预防和纠正消极心理。而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门新课程,它不仅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和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预防。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中,选取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乐观、正确面对自己。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增强学生积极心理的体验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是处于被教育的状态,教师指出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开展教育,而大学生大多属于成年人,这种教育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的一面来引导学生正视心理,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学的体验。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亲身参与体验,才能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进而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和目标。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在自助式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掌握一些心理学处理技巧和方法。

3.3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健康,机械式的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佳。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积极的心理,它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联。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高校以及教师应当注重良好环境的构建。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将校园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活动中去,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进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3.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处在一个不对等的关系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总是以一种“教育”性的语句来责问学生,以致于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不愿意与老师敞开心理,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贯彻落实民主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赋予大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切忌武断专横,目空一切;其次,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不仅明确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思路。我国各高校在组织各项活动,为大学生带来积极体验的基础上,应重点培育学生积极的人格,并充分满足其社交、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7,33(11):67-68.

[2]俞婷婷.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心理工作的实践总结[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15.

[3]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8):139-140.

[4]刘宗利,刘宗顺,文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探究[J].中华少年,2017(17):165-166.

[5]郑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习月刊,2017(10):24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