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张笑梅

张笑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本文在分析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1黄河三角洲区域概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位于渤海南岸和莱州湾西岸,是以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的我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8年区内总人口998.5万人,GDP4755.8亿元,分别约占山东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2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资源的特征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特别是未利用地资源丰富,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2.1生长的土地黄河作为一条高含沙水流,其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成新土地,平均每年新造陆地约两千公顷,是我国稀有的能够生长土地的地方。虽然近年来黄河来水来沙量明显减少,河口地区淤积造陆速度减缓,但是在祖国的版图上这块最年轻的国土还在继续扩大。

2.2数量大,国有未利用地多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中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最多的地区。土地更新调查数据显示,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总面积达811万亩,占黄河三角洲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约占山东省未利用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以国有未利用地居多。

2.3农业利用难度大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中大部分是盐碱地和滩涂,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两大类,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大,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该地区多数土壤呈高盐性,大部分土地只生长黄须菜、芦苇、马绊等耐碱植物,难以进行农业开发利用。

3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优劣势分析

3.1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的优势分析

3.1.1土地资源丰富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特别是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随着沿海地区防潮体系的建设,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将逐步增加。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生产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

3.1.2地理位置优越黄河三角洲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南翼,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接山东半岛开放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吸引各方投资的发展机遇。

3.1.3自然资源丰富黄河三角洲是国内外少有的资源富集区,该地区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40多种,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50亿吨和56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海盐、盐化工基地。海岸线长约900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此外,风能、潮汐、地热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

3.1.4生态系统独特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交汇,多种动力系统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该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对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1.5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探索出了许多工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区内鲁北化工、海化集团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3.2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的劣势分析

3.2.1淡水资源日趋短缺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入海口,由于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淡水资源十分匮乏。黄河作为该区主要客水来源,因上中游地区用水逐年增加,来水量逐年减少。区内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40毫米,且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人均占有淡水量约为300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长期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3.2.2土壤盐渍化较严重黄河三角洲东部的大部分土地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地面海拔低、坡降小,岗、坡、洼交错分布。相当多的区域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土壤盐渍化较严重,各种盐渍化土壤占总面积的40%以上,除莱州、寿光、昌邑和寒亭中南部外,普遍存在次生盐渍化威胁。

3.2.3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东部地区多为退海新生陆地,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未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未利用土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对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本文就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提出以下对策:

4.1科学规划,避免环境恶化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适宜性程度较低,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合理地制定未利用地规划,实行保护性开发,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既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资源,又要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4.2增加投入,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目前的未利用地多是难以利用的,往往需要在开发的过程中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因此,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引进资金和科技,对未利用地进行科学、规范、合理地开发,实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4.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由于构成因素不同,不同类型的未利用地所具有的属性各异,适宜的用途也不同。因此,未利用地的可持续开发必须在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规模,以取得开发的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4完善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未利用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淡水资源匮乏是制约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保证未利用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还要加强交通、能源、沿海防潮堤建设以及开发园区配套服务建设。

4.5增强保护意识,确保可持续利用未利用地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生态问题。在开发过程中,人们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开发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土地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破坏旧的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新的更高效的生态平衡,确保被开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徐红.山东省未利用土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2):78-79.

[2]袁春,姚林君.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6):20-23.

[3]张士征,田素峰.浅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J].山东国土资源.2005.2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