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吴颖萍

(重庆市南岸区中窑小学校)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更离不开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了加快课改的进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一样,也在不断的修定教材,从《小儿计算机教程》到目前的第八版教材,每一次修定都有很大的改变。修定后的教材增加了信息技术知识量和理论课程的学习,趣味编程以及学科教学整合课程等内容,它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领会纲要;培养能力;综合素质;学科整合;多元评价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新课程标准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讨,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本轮课改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的途径及目标。下面,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认真学习“纲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

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的目标来看,无论从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编写,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信息技术的新世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领会、学习新课改的精神,才能保障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结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看出,实施“纲要”的首要目标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能误以为学生在上课时只要认真看书就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种传统化的学习方式,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重组,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选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在上六年级第四课《海上日出》时,我先让孩子们憧憬一下自己心中最美的海上日出的画面,然后再让他们观看事先准备好的海上日出的图片和动画,当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动画一一在电脑中展示出来的时候,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出他们兴趣。此时我趁机提出让大家跟老师一起制作海上日出的动画,这时候孩子们的兴奋达到了极点。紧接着指导孩子们观察“海上日出”有几个图层,并引导他们先做图层一背景,再做图层二太阳,在做的同时让他们逐步明白图层与图层间的关系才是产生动画的关键,并了解每一层的具体操作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做的“海上日出”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的时候,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有的还得意洋洋地向别人炫耀,有的还要和同伴比一比谁做的画面更美。由此可见,兴趣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让每个孩子学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远比你灌输给他枯燥乏味的知识有趣得多。

三、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安排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所以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显得特别的兴奋。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备好课以外,还要考虑到班上大部分孩子的操作水平,针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秀的学生来说除了较快较好的掌握好本节课学习任务以外,还要根据课程情况进行知识的拓展,让他们学会活用知识;对中等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独立操作,并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它的同学,让他们在互助中巩固知识;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要求适中,只要他们完成本节课的操作任务就可以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合具体教学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利用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让学生方便地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声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利用QQ、电子邮箱等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利用flash进行全方位的动画演示实验和活动过程等。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也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例如:在进行文字处理教学时,可以和作文、日记相结合,操作前先让他们说出作文和日记的基本格式,然后再让他们明白在word文档和记事本中,该怎样空格、分段、输入汉字和标点符号;在教学画图时,可以和美术课知识相结合,让孩子们明白调色的原理、直观感受图片和颜色的搭配;另外,还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学科知识抢答等活动。即在上信息课的同时有机地融入各学科课的知识,使二者相得益彰。

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要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能获得发展、感受进步。因此,评价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在上课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都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和肯定。本来上课不专心的孩子,当看到老师在关注他时,他会认真起来;平时胆小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在看到老师期待的目光和听到老师鼓励的话语后,会变得自信起来、大胆起来;平时成绩不好的孩子,老师有意识抽他回答一些简单、基本的问题,在答对后听到同学们送给他的掌声时,他会觉得在进步,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变得认真起来。此外,我们还要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同时辅之以其它形式的各种评价等,鼓励学生个人、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要客观、恰当地指出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解决问题,并将多门学科知识与体验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课改路上,让我们携手同行,不断的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朵“信息之花”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敏.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金色年华[J].教学参考,2012:128-128

[3]叶邦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思考[J].重庆与世界,2018(0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