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

李静

李静(河北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0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的处理进行分析。使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职业感染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防护不当造成的职业感染。

【关键词】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措施护士

针刺伤是指在医院内所有的医疗锐器致皮肤破裂出血的累及皮肤深部的意外损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近年来,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中尤其是被针刺伤的伤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下面笔者就对在护理工作常发生的一些针刺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防护和处理措施介绍如下。

1针刺伤的概况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场所,是病源微生物聚集的地方。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的感染危险,这与觉大多数穿刺术是由护士操作有关。急诊科、手术室、产房、血液透析室、病房、重症监护室是针刺的高发科室。造成护理人员感染的原因,自我防护意识的淡漠,隔离预防设备的缺乏,隔离预防知识的薄弱。

2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粘膜),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传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疾病的重要途径。有关报道提到护士工作中被针刺伤的发生率均达80%以上[1]。

3针刺伤的原因

3.1操作中被针刺伤护理人员在回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及拔取针、加药及重套针帽等操作环节均容易被刺伤,其中加药、重套针帽及收取废弃针的刺伤频率最高,这些与在工作中养成的不正确习惯动作有关[2]。

3.2外界的因素针刺伤和工作紧张程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身体状况、防护措施、防护教育、防护意识等因素相关。

3.3防护意识淡薄护龄5年以下的年轻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百分率比较高,低年资护士动作敏捷,但操作不沉稳,在校教育缺乏职业防护课,临床教学医院亦不重视实习护士的防护教育[3],因此,护士从业后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同时也说明护理人员职业风险较大,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4防范针刺伤的有效对策

加强教育加强对临床一线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新护士介绍职业基本知识,增强防护意识,督导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4.1护士防护教育护士应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缺乏,应进行多种方式的培训。

4.2安全使用锐器①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头皮针、套管针芯不要再次使用,当给不合作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②盛装锐器的盒子应为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锐物,用过后应立即放入锐器收集盒中,不能将使用过的锐器放在医疗垃圾袋里,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禁止用手回套针帽。③分类放置用后的锐器及其他垃圾。④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⑤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4]。

4.3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护士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任何时间接触血性物质均应在操作前戴手套。

4.4加强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防护,对高危科室应完善防护措施,如接触外伤、传染病的高危群体应预防接种疫苗。

5针刺伤后的处理

5.1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建立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报告感染控制科或保健科,咨询处理方案并及时处理。

5.2伤后处理①皮肤粘膜一旦受伤,应迅速挤压针刺点,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自来水和消毒肥皂液清洗。再用碘酊、乙醇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如果在发生针刺伤后立即用一些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会降低感染率[5]。②若明确被感染病人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采取注射疫苗等治疗措施,并随访观察,做到早期预防。③刺伤后及时上报上级领导,联系职业保障机构寻求及时治疗④取得原病人的血标本。⑤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要提高护士安全注射的防护意识,对高危人群建立全面的预防治疗体系,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壮,高静.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况分析[J].天津护理,2009,(1):56-57.

[2]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J].基础医学论坛,2008,12:1128-1129.

[3]杜茵茵,叶荣森.传染病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环节及其处理情况调查[J].世界感染杂志,2006,6(5):447-448.

[4]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J].基础医学论坛,2008,12:1128-1129.

[5]曾颖,杨卫东,李江燕.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分析及防范对策[J].西南军医,2009,(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