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使用重症监护护理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8
/ 1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使用重症监护护理的临床效果

王丽琴谭火珍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重症监护所产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法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重症监护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脑神经功能评分、意识情况评分、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死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重症监护护理应用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当中,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强化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减少患者并发症情况的出现,且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重症监护;护理;效果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此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种类型。临床上规定,无论哪种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一旦出现昏迷、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呼吸和血压异常等症状,都应被视为患有急性重症脑卒中。此病患者若未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死亡率高达60%以上,而且即使其侥幸活了下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近年来,为了提高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救治的成功率,临床上开始将其安排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最新的临床实践证实,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期间,对其进行重症监护护理可有效地改善其脑神经的功能,促进其意识和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法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9例。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1.34±8.1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进行病情监测

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于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期间,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其呼吸、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尤其要重点监测其脑电波、颅内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1.2.2进行提高大脑供氧量的护理

调查发现,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其脑组织会发生明显缺氧的症状。这种症状持续的时间一旦过长,就会使患者脑神经的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期间,护理人员可先按照医嘱对其进行持续高流量的吸氧,并密切监测其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对于在接受持续高流量吸氧后血氧饱和度水平仍未达标的患者,护理人员可按照医嘱给其使用高氧液进行治疗。高氧液的制用法为:取500ml高氧液的基础液,将其放入高氧液制备机中进行20min的溶氧活化处理,然后用制备成的高氧液为患者静脉滴注,每12个小时用药1次。

1.2.3进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期间,护理人员可每3个小时对其进行1次吸痰处理,以降低其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同时,护理人员可每6个小时帮助患者翻一次身,并在帮助其翻身的过程中为其按摩背部、臀部和四肢的肌肉,以降低其褥疮的发生率。对于背部或臀部皮肤存在破损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在其身下垫上橡胶圈。此外,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于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期间,护理人员可给其预防性地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剂和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其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几率。

1.3疗效判定指标

本次研究以脑神经功能评分、意识情况评分、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为效果判定指标。其中,三项评分的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该项功能的指标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对比,实验组并发症、死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脑神经功能评分、意识情况评分、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死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语

总之,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重症监护护理可有效地改善其脑神经的功能,促进其意识和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曹哲梅.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重症监护护理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5):98.

[2]王洁.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9):1373-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