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教育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究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教育管理

杨皑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日益增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文章立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信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学业基础、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采取创建专门管理机构、经济帮扶政策倾斜、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加强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开展民族特色活动等措施,探索少数民主学生的差异化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差异化教育管理;新时代

一、“差异化教学”概述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论语•雍也》)。“因材施教”成为了最早的“差异化教学”理论。在1961年,沃德(VirgilWard)在其“天才教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差异教育”一词,围绕这个名词,他设计了一系列原则来引导差异化的课程设计,以激发那些表现出众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差异化教学”在形式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尽管差异化教学的定义并没有被正式提出,但随着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注重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差异化教学的本质也越来越明显——根据知识基础、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差异化教学,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获得最佳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将差异化培养模式融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效缓解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的弊端。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背景因素带来的差异性与特殊性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关心时事,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勤奋好学,渴望成才,但也表现出以下特殊性:

1、宗教信仰不同,民族自我意识较强,易结成“小团体”,心理素质较弱。由于宗教信仰、原生态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较强,民族情感较强烈,虽然他们渴望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学习,但由于这些差异性,往往多在本民族学生中活动,形成“小团体”。对其他民族学生是否尊重本民族文化、习俗、信仰等问题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加之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落后山区,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落后,导致他们表现出自尊与自卑情绪矛盾交织的性格特征。

2、家庭经济普遍困难且程度较深。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尤其是藏、维等民族,基本全靠国家帮扶,才能走进高校,完成大学梦想。调查发现,近五年东北林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被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远远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藏、维族学生基本100%都被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特困生”人数占到学校“特困生”人数的近一半。

3、学习基础薄弱,语言交流障碍,学业困难突出。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上大学的机会,但由于他们来自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地区,其整体的知识基础与汉族学生有较大的差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再加上语言障碍,适应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差,普遍是“学困生”。

4、向往进步,但主动性不足,优秀典型较少。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定向委培或者国家统招进入高校,他们在当地都是佼佼者,身负亲人更多的期望,因而有较强的上进心,渴望得到肯定和接纳,但受缺乏主动融入校园环境的信心和主动性。调查发现,在学生干部数量、党员数量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都远远低于全校平均水平。参

三、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教育管理新模式

新时期高校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措并举,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制定合理的差异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高校各专业现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完全是统一的,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也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性的特点,缺乏针对性。

2、开展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改革。首先,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要细化教学大纲,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目标,将教学大纲中各章节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划分成以下几个层次,即记忆、理解、简单运用、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然后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目标层级可以定得低一些,从而体现“同进度、异目标”的原则。其次,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根据“同进度、异目标”的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完成分层备课、分层讲授和分层布置作业的教学过程。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预期目标,教师课堂教学应主要以学习水平居中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兼顾两头。

3、政策倾斜,做好减负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多为贫困生的实际,学校除常规的“奖、贷、减、免、勤、资、补”一体化助学体系、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外,还要注重落实“中国建设银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成才计划”、“新疆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等扶持政策,拿出专项资金为少数民族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并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和评选奖助学金时适当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4、制订针对性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较吃力的情况,学校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学籍管理规定,引导他们学好专业主干课程,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基础课强化。在学习成绩上也给予适当的政策性照顾,保证他们在尽力学习的基础上,能顺利完成学业,使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信心,增强向上的动力。组织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互帮互学小组,对他们进行课余的学业辅导。学校对有志于继续深造且也有能力进行继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保送政策、帮助联系导师等方式积极推荐他们攻读硕士学位,树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典型,起到标杆榜样作用。

5、成立丰富多彩的民族协会,开展特色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才艺优势,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某高校批准成立了“岗拉美朵西藏艺术协会”和“新疆艺术协会”。这两个协会在党委学工部指导下不定期地开展颇具民族风情的联谊活动,以增进本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会中的成员也经常能够登上学校的舞台,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风采,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以民族宗教节日为契机,邀请汉族学生参加,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同学交流。

结语:总之,作为肩负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培养中坚力量的高校,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环境,要与时俱进地分析背景因素差异性的少数民族学生,努力搭建立体化培养平台,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个性化教育管理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晓玲.青藏高原农牧区民族预科学生化学课程差异教学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

[2]曹大明,方晓波.三峡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层教学实践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6).

[3]李岚岚.藏羌彝声乐专业学生差别化教学与特质培养研究[J].四川戏剧,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