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分析

牛怡聪许国琼

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以2015年全年~2016年全年为研究时段,将2015年1月~12月设为对照组,2016年1月~12月某医院抽血室针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开展了有效防护工作,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的防护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锐器刺伤、血液污染、病毒感染、与家属冲突和心理压力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抽血室护士危害较大,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意义显著。

关键词: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受到医院广泛关注,很多医院开展了护士职业防护性教育,旨在让护士充分了解自身职业的危害和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此将危害降到最低,提升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1]。抽血室护士接触病人范围广,工作量较大,职业危害严重,针对其开展有效防护措施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现详述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全年~2016年全年为研究时段,将2015年1月~12月设为对照组,2016年1月~12月某医院抽血室针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开展有效防护工作,设为观察组。该医院抽血室共有护士52人,全部为女性,年龄18~33岁,平均年龄为(20.4±1.2)岁,其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22人,中专学历19人。

1.2防护措施

对照组开展简单的危险因素宣传工作,让护士了解自身危险因素,并要求护士做好自身防范工作;观察组开展有效的危险因素防范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2.1完善职业防护制度医院针对危害来源、发生途径、危害程度进行系统调研,并具体分析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职业防护制度,规范具体操作流程,并出台危害应急处理方案,设置监督小组,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不合理操作行为,并予以有效的处理。

1.2.2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某医院抽血室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领导层不重视职业防护培训工作,护士缺乏具体防护知识。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定期培训方案,就职业危害及具体防护措施进行系统讲解,并强调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引导护士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1.2.3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医院以职业危害分类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内容:第一,物理性防护措施,护理人员不得徒手分离针头,锐器不得进行二次传递,并且用过的针头不得套头帽,一旦刺伤必须严格尊重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处理;第二,生物防护因素,接触患者血液时,护士必须佩戴手套和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如果发现患者为传染性疾病,立即联系相关传染病医院。同时在接种疫苗时,科学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选择安全性能高的医疗产品,在工作中注重手部消毒,并对抽血室的地面、物品和空气进行严格消毒;第三,心理防护措施,医院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为护士设置活动休息时间,为护士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护士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以此改善自身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而改善护士服务态度,调节护患关系。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危险事件发生情况,具体包括锐器刺伤、血液污染、病毒感染、与家属冲突和心理压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观察组锐器刺伤、血液污染、病毒感染、与家属冲突和心理压力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进步,从业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安全日渐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焦点,医院根据自身护士工作情况制定了诸多防护方案,在改善护士职业危害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急诊抽血室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极易发生临床性损伤,对护士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锐器刺伤、血液污染、病毒感染、与家属冲突和心理压力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第一,事故性因素,在抽血室护士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到锐器,操作不当或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发生锐器刺伤事故,如果处理无效会感染血源性疾病;第二,物理因素,在消毒过程中,消毒因子或者紫外线会影响患者的眼部和皮肤,而臭氧则可能引发气急、胸闷等问题;第三,生物因素,抽血室护士会接触患者的血液,如果患者具有传染性疾病,则护士极易被感染,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本次研究中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该院开展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制定了合理的防护制度,并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增强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并提升领导的重视程度。此外,医院根据具体危害种类制定了危害防范及应急处理措施,降低危害事件发生几率,即使出现危害情况也可及时有效处理,从而有效保证了抽血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李波[4]等人对抽血室护士危险因素防护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采取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护措施后,护士锐器刺伤、感染等事件发生几率降低了12.34%,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抽血室护士危害较大,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林禅,彭惠香.门诊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探讨[J].饮食保健,2016,3(16):143-144.

[2]王晶.门诊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和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2):54-56.

[3]刘亚秋.门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53-254.

[4]李波,陈立平,杨丽娟,等.门诊采血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