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良文化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网络不良文化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研究

张碧莹,汪凡

关键字: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0JK065)

作者简介:张碧莹(1957.1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汪凡(1984.12-),女,汉族,陕西凤县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邮编710021

一、网络不良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简而言之,就是指“网络的文化”。第五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上,对网络文化也做了简明而生动的描述——为网络注入文化的灵魂,为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网络文化,其实就是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在网络活动中创造的一种新的文化。从构成上讲,网络文化不仅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性内容,还包括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精神性内容。网络文化内容涵盖广泛,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不良网络文化也就相伴而。从狭义来讲,不良网络文化一般指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不良信息,包括色情淫秽、赌博、暴力、欺诈等各种有违道德标准的信息,以及由此滋生和形成的不良文化氛围。这些信息的存在,其危害和影响是直观而明显的。然而在网络世界里,很多信息是不具备直接危害性的,例如游戏、影视剧等娱乐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也会造成网民沉溺网络,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讲,网络不良文化不仅包括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还包括在网络世界无管制无约束条件下滋生的不良网络意识。

二、不良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性文化,更多具备技术理性和工具价值[2]。但是融入了人的活动后,在各种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高度无序化、难控制、自由化、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不良网络文化的产生不可避免,并在特殊的网络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多元性

由于网络世界的自由开放,全球化广范围的参与,可以匿名的实时参与,导致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从而也就造成了网络不良文化的多元性[3]。这还只是单一层面的,由于网络文化也包含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意识,所以在构成复杂的网民在进行自由的网络活动时,由于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不良网络意识。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双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不良网络文化。

(二)易传播性

网络世界自由没有约束,不良文化极易滋生也极易传播。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网民数量飞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截止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57亿,互联网的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330万,年增幅19.1%[5]。在广泛的参与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及深度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便利和快速。不良网络文化从其产生到传播扩散也就变得较为容易,很快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管制困难

2010年,我国在网络和信息安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政府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网络信任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对通信网络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了对钓鱼网站、非法网站以及不良信息的防范和清查力度,完善域名注册信息的备案工作,从信息源头上减少不良网络文化产生的几率。但是这并没有杜绝不良网络信息的产生,而且在文化意识及观念领域,如何防范不良网络文化造成的危害显然不是监管所能奏效的,而怎样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网络文化意思也是最重要的和关键的环节。

三、大学生网民的特征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比重最大的群体是学生,高达30.6%,并呈上升趋势,根据网民的学历构成情况来看,高中生以35.7%的比重高居榜首,大专生只占到11.8%,大学本科及以上占到11.4%。由于大学生数量基数本身就相对较小,所以可以定论,大学生上网的比重很高,这也是其他研究和调查所证实的。笔者有着多年高校工作经历,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大学生网民的特征也有着较为独特的见解。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基本特征

经过枯燥紧张的高中生活,大学生在时间和经济上都宽裕了很多,并且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为他们的网络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基础。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经济状况也随之提高,大多学生都有个人的电脑,上网更加便利。所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特征:上网时间长、上网动机多样化、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等。可以说,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包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各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比例大多都在95%以上,其中网络成瘾者也不乏少数。就上网动机,较为多元化如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网络娱乐、购物消费等,只是根据个人喜好,略有偏重。手机网络的应用目前也较为流行,有时也会影响学生日常课程的学习。

(二)自我网络意识初步形成

大学是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大学期间,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步走向成熟,这个阶段里,大学生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他们的上网动机多样化,对网络生活方式有自己的选择。对于上网时间的控制,他们也能够表现处一定的自制力。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对于网络世界的各种行为和表现也都有着自己的态度和见解。同时,他们也能利用网络之便方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例如网络信息利用、网络通讯、网络购物等,有的学生也能利用网络来更好的展现自我,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但是毕竟没有成熟稳重的心态,就网络生活而言,虽然他们有一定的自制力,且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网络行为特点,但是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仍会出现很多问题[1]。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下面即将提到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协调问题。

(三)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协调矛盾

网络已经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极为紧密的联系,网络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样深刻[4]。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不是消极的影响。中美网民对比分析显示,网络应用上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中国网民更偏重于娱乐游戏的应用,而美国网民更偏重于购物和消费。娱乐消费更容易导致网民沉溺于网络,而购物消费则更多的体现了网民对网络的利用。作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摆脱网络的诱惑,避免沉溺于网络,转而利用网络的便利,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是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帮助与引导。

四、正视网络不良文化,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一点毋庸置疑。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注定不良文化长期客观的存在,规范网络秩序,压缩不良文化存在空间,这是必须且长久的工作。但是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正确的网络生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世界充斥的不良文化面前保持坚定地自我,并努力地实现自我,而不是迷失自我。归根到底,网络生活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和辅助,大学生必须要学会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处理好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样才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旺多,周世兴.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初探,经济师,2003(6):106-107.

[2]姚伟均,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5):71-76.

[3]张辉.和谐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105-110.

[4]曹云升.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中国成人教育2007(2):38-39.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