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评估与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评估与报道

郎天宏

四川省彭州市天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1930

【摘要】目的:探讨失眠采取针灸配合耳穴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接诊的失眠患者8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用安眠药治疗,而研究组则采取针灸配合耳穴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研究组不同病型疗效,并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研究组在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上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失眠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而且对于不同分型患者均有不错效果,值得借鉴。

【关键词】失眠;针灸;耳穴;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319-02

失眠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国外流行病学报告指出,欧洲失眠患病率为22%、美国失眠患病率为33%[1],换言之3个人中便有1人罹患失眠。国内针对失眠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后指出约有43%成年人曾受到不同程度失眠影响。中医将失眠归为“不寐”范畴,临床特点主要有多梦、易醒、难以入睡、醒后难以再入眠等,严重情况下会有彻夜难以入睡等情况[2]。失眠作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常规安眠药治疗仅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副作用多,甚至有成瘾性。中医治疗失眠有自身独特的方案,尤其是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已有多年临床经验,我院近几年将其应用于临床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失眠患者,纳入时间2013年3月-2015年10月。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入院后确诊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脑部、躯体器质性病变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在20-56岁之间,均值38.5±5.9岁;病程在2个月-8年之间,均值2.6±0.8年。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1-54岁之间,均值38.2±5.7岁;病程在3个月-7年之间,均值2.8±0.7年。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安眠药物治疗,以舒乐安定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2mg,于睡前1h口服,连续治疗20d为1疗程。

1.2.2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具体根据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辩证处理:①主穴(体针):包括百会穴、木神穴、神庭穴、四神聪穴、神门穴、安眠穴,以平补平泻法处理。配穴时心脾两虚型以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内关穴为主,以泻法处理;阴虚火旺型以三阴交穴、太溪穴为主,以补法处理;阴虚火旺型以合谷穴、太冲穴为主,以泻法处理。主穴与配穴留针时间均为半小时,间隔10min行针1次,间隔1天针刺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②耳针:包括交感、神门、皮质下及神经衰弱点,配穴包括:心脾两虚型有心、胃、脾、肾;阴虚火旺型有肝阳一、肝阳二,内分泌及三焦;肝郁化火型有肝阳一、肝阳二,耳背心、胆、耳尖。操作方法为:在0.5cm×0.5cm医用胶布上粘上王不留行(事先用酒精消毒),对耳廓进行消毒,随证选穴后于穴区最敏感处压王不留行,每个穴位按揉1min,每天按压3-5次,以整个耳朵发红、发热为宜,以胀痛且可忍受为度,轻按为补、重按为泻、中按为平补平泻。2d更换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研究组不同病型疗效,并采取统计学分析。

1.4疗效评价标准[3]

本研究疗效评价标准按照如下执行:治疗后睡眠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症状为治愈;治疗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偶有复发症状,但无需服用安眠药物或者服用次数不超过3次为显效;治疗后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伴随症状有所改善,随访3个月服用安眠药物的次数相比治疗前有明显减少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效果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组间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详见表1。

3讨论

失眠属于常见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感所伤、劳逸失调、五志过极、久病体虚及饮食不节等造成阴阳失衡,阳不入阴所致。中医将其归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等范畴,认为病机比较复杂,总的病理变化在于阳盛阴衰、阴阳失衡[4]。《灵枢》中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伤寒六书》中则提出:“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5]从这些祖国古典医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失眠是阴阳失衡所致,以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当有不错效果,其中头部阳经诸穴可泻其浮阳,四肢阴经诸穴则可补其真阴,阴长阳消,可实现阴阳重新平衡。

我院针对接诊的80例失眠患者进行对照,分别以常规安眠药与针灸配合耳穴治疗,结果显示针灸配合耳穴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5.00%,显著高于安眠药治疗的75.00%(P<0.05)。针灸配合耳穴治疗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治疗,经治疗后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在总有效率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失眠,本次研究以辨证施治处理,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功效,比如神庭穴、百会穴、四神聪穴、木神穴及神门穴等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安眠学属于经外奇穴,具有镇静安神的效果;三阴交穴属于足三阴经脉之交会,能起到清心醒脑、健脾养肝强肾及养血安神的效果;心肝脾肾等经经络和耳廓相连,有着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及疏肝补肾等效果;交感、皮质下、神门等能调节大脑皮质功能[6]。经耳穴治疗失眠,通过刺激耳穴,促进大脑网状系统正常有序激活与抑制,使得病理性往生理性转变[7]。《类经》指出:“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可见刺激耳穴可协调阴阳,调理脏腑而实现阴平阳秘与脏腑和调。此外,人体在正常睡眠时主要受到心神主宰,阳气从动到静时,则处于睡眠状态,反之则为清醒状态,这也是阴阳之气自然有规律转化的结果[8]。为此,若能很好的配合前述各个穴位进行针刺处理,可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促进安神定志、调整阴阳平衡、交通心肾等效果。

综上,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失眠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而且对于不同分型患者均有不错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宇清,邵瑛.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6):966-967.

[2]雷鹏.针灸配合埋压耳穴治疗失眠428例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6):45-45.

[3]杨晓虹,雷雪平,王琼芬等.针灸配合耳穴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5):114.

[4]许翠英,王文香.辨证运用针灸加耳穴治疗失眠症68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4.

[5]张建礼.针灸配合浅针耳穴综合治疗运动性失眠临床观察[J].福建体育科技,2016,35(1):31-32.

[6]杨颖辉,陈海勇,钟家辉等.传统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现状与展望[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6(1):54-58.

[7]赵云,李志轩.针灸配合耳针治疗失眠症60例[J].光明中医,2014,11(10):2124-2125.

[8]迟春艳,付亚红,智明等.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8):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