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乳癖病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

/ 1

浅谈乳癖病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

谭淑玲张翔昱李俊

威海市中医院264200

在中医学中属“乳癖”范畴,病名最早见于华佗《中藏经》。明代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中描述“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之经所属也…”首次将本病名与乳房肿块联系起来。清《疡科心得集》曰: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

中医认为与乳房关系最密切的是肝、脾、肾三经,其次是冲任两脉。在五脏六腑之气血津液对乳房的作用中,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乳房亦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三经以及冲任二脉有密切的联系,乳房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要胃、肝、肾及冲任经脉的通畅和灌养。

关于本病的病机目前提出的学说较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1.肝郁气滞学说

古人有:”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的称谓。《高氏疡科心得集》:“肝气有所不停,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成……”阐明了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之气机,并可调节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乳络不通则胀满疼痛,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而成瘀血,气行则津行,若气滞则津聚而成痰浊,气滞、瘀血、痰浊相互凝聚于乳络,最终形成乳房痞块。

2.冲任失调学说

《十四经发挥》提到“冲任为妇人生养之本”,冲脉之气上散于胸中,任脉之气上布于膻中,共司乳房的生长、发育、衰退。中医认为在月经周期中乳房经前充盈、经后疏泄的生理变化由冲任所主,而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天癸冲任三者构成的性轴,既作用于胞宫,又作用于乳房,上布于乳,下行为经。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乳房之生理受冲任二脉经气盈亏的调节,素体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则不能滋养孔房而气血凝滞,痰疲凝结经脉阻塞以致乳癖。

3.肝郁脾虚学说

明•陈实功认为本病与肝脾有关,“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在《疡科心得集》言“乳中有核……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肝脾同居中焦共司气化“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从五行生克乘制关系上肝气一动即乘脾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浊蕴藏在机体内部,无处不到,停滞不前,则形成有形之痰。痰即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湿的性质多重着粘滞,聚成有形之水,溢于肌肤,与瘀血互阻于乳房,故乳房出现肿胀、水肿、呈沉重感,形成结块。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致脾不统血,血逸脉外,凝瘀夹湿,缠绵不化,且进一步影响到肝的疏泄、脾的运化功能,使疾病经常发作,造成乳腺增生病迁延反复。

4.小结

其实就临床而言,患者往往是以上诸多因素合并所致。乳癖主要症状为乳房结块及疼痛。王清任认为“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指气因其无形之性是不能生成结块的,若凝结成块,必是瘀血、津液这一有形之血所为之。认为津液和血的生成及其循环、输布或排泄,离不开气的运行变化、温养扶煦、推动和固摄作用。一方面,肝气郁结于胸腑间,气不能正常推动血的运行,日久必致血运不利失畅,化为瘀血,瘀血与痰湿交着博结,重浊黏腻难以开化,凝滞于乳络,发为乳房肿块。另一方面,瘀血又可反作用于气,阻碍气机运行,使津液失于布散疏泄,进一步加重痰湿内停,影响气的升降开合和血的运行变化,加重瘀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充盛的精气,有赖于血液的不断滋养填充。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之疏泄及藏血功能,有赖于肾气温煦培育,肾中精气充盛,有赖于血液滋养填充。肾气不充则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肝郁化火可以下灼肾阴,冲任失调,不能灌养乳络,瘀血阻滞,形成乳房病乳房疼痛和乳房结块是乳腺增生病两大主要症状,二者均由于痰瘀而成。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形成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凝结成块;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痰浊内生,痰瘀互结,阻于乳络致疼痛及肿块;或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积于乳房,乳络受阻则疼痛;诸多因素,经年日久,以致乳房疼痛或乳内结块而成。而瘀血阻络是乳腺增生病的最终病机,这与中医久病必瘀的病机相符合。痰浊与瘀血的形成常是气滞、气血虚等病机为先,病久演变而成;痰瘀互结一旦形成,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产生新的病机变化,既可致气滞又可加重气阴血亏虚。故痰瘀互结则胶固难化,使病程延长,迁延难愈,在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乳房疼痛及结块等。由上可见,气滞血瘀、痰浊结聚即痰瘀互结是乳腺增生病的共有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