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张三三

浙江义乌市稠州中学张三三

有道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

预习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预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哪些知识联系紧密,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应该怎样去理解.经过长期的预习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能力.

2.预习时要消灭课堂中可能遇到的“拦路虎”

“拦路虎”就是指新课中那些看不懂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只能以一种大多数学生都可接受的速度和方式讲课.学生听课时,如果出现了知识障碍,临时查书已经来不及了,回忆旧知识又没准备好或记不准,问老师要中断老师教学,问同学又要影响别人的学习.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在课前预习时补习这部分知识.听课时,顺着老师的思维,顺滕摸瓜,就不会有“拦路虎”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取就起到了“桥”和“船”的作用,没有旧知识这条船或桥就难以达到新知识的彼岸.由此看来,预习对已学知识而言是复习、巩固和运用的过程,对新知识而言是初步了解、认识的过程.

二、加强自学中读书与思考的指导

1.抓“三读”指导学生过阅读课文关

学生读语文、读外语,一般都没有读数学的习惯,或者读书时抓不住重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领会不深.因此,要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粗读、细读、精读.

也就是说,读书要经过从粗到细,再从精到粗的过程.读一课书,要先了解本课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了解各部分的主要概念和定理,做到胸有成竹,纵观全局,然后经过细读,具体掌握其中的内容,详细理解每个知识点,弄懂每个概念或定理的含义,最后再进行一次粗读,把具体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归纳整理,并与原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以结构为纲,纲张目举,条清缕晰的新的认识结构.总之,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圈出新概念,点出关键点,框出结构公式,批出见解评价,标出顺序疑点,串联形成整体.

2.指导学生读书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有些学生读书,特别是读数学书,往往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可以首先采用逐句领读加解释的方法串读串讲,并引导学生概括出每段要点,以后让学生多读多想,也可以为学生拟好阅读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按提纲阅读或带着问题阅读.拟定提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于有些教材,还可以通过教具演示,或电教手段,学生的实习作业,加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易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比如在学习圆的轴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个圆,自己折一折,转一转,加强直观,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圆的这两条基本性质,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圆的垂径定理等性质定理奠定基础.学习圆柱或圆锥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作一个圆柱或圆锥,自己通过展开、组装的观察实验,了解圆柱圆锥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在学生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测算本校旗杆的高度,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具有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易懂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读基本概念,不是看一次就行了,而是要反复琢磨,不断加以巩固.对同一类事物要加以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然后再把它们概括出来.

对有难度的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有些课文整篇难懂,如“点的轨迹”一节,学生对其中的定义、探求证明都会感到棘手,让学生自己读,就难以理解.如果老师采用边读边解释的方法,对照课本读讲结合,同步进行,有质疑,有讨论,有提问,有小结,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解释下读书,就能弄懂弄通,理解课文的分析推理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