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黏附率的影响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黏附率的影响及意义

谢珊芳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的疗效机制。方法以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68例首次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行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组和B组,均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脑神经等方案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B组不予其它治疗,同时纳入34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d后、治疗10d后检测三组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同时统计患者疗效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治疗前A、B两组患者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B组治疗10d后两项指标显著降低;而A组在治疗5d后即已出现显著降低,且指标数据较B组亦有显著差异。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两组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首次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这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机制之一。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脑梗塞;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粘附率

动脉粥样硬化为心脑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可直接导致脑梗塞,有证据指出其发生与发展和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具有一定相关性,且炎症反应是脑梗塞患者的主要损伤机制之一[1]。因此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强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他汀类药物在这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2]。瑞舒伐他汀则为新型他汀类药物,较同类药物具有更佳的调脂作用,但其对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尚不明确,临床验证有利于其大面积推广。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其对脑梗塞患者血清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发病至入院时间≤48h;首次急性脑梗塞;知情同意。排除器质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它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疾病患者,排除入院前应用皮质激素等可能影响免疫功能药物患者。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一般资料纳入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患者共68例。男女比例41:27,年龄44~87岁,平均(61.8±11.0)岁。上述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两组,为对比需要,另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女比例20:14,年龄42~81岁,平均(60.3±10.5)岁。三组一般信息大体一致(P>0.05)。

1.3研究设计

1.3.1治疗方法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13246,10mg/片),每日1片。B组仅行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代谢等,药物包括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胞二磷胆碱等,视病情所需,允许结合脱水及血压、血糖控制等治疗方案。

1.3.2检测项目采集所有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其中2mL离心分离血清,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CAM-1水平,试剂由上海天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另取3mL,置入抗凝食管,以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计算测定白细胞粘附率。上述检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5d后、治疗10d后各开展一次。

1.3.3疗效标准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疗效。此量表总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本例认为评分降低90%以上为基本痊愈;降低46%~90%为显效;降低18%~45%为有效,其它为无效。疗效统计于用药10d后开展,同时统计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按()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疗效对比应用Ridit分析。上述对比均以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瑞舒伐他汀对血清ICAM-1水平的影响

对照组血清ICAM-1水平为(212.55±47.31)mg/mL。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用药5d、10d后该指标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且B组直至用药10d后,该指标才达到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而A组在用药5d后,该指标即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A组患者用药5d及10d后该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见表1。

2.3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A组用药10d后疗效显著性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同时两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讨论

受居民生活习惯影响,脑梗塞的发病率有显著上升,严重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既往研究已证实急性脑梗塞与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粘附能力增加等因素有关,如有研究深入分析了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3];另有研究指出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本疾病有关[4]。与既往研究一致,本研究首先证实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

部分动物学研究结论显示,白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是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5],而白细胞浸润至缺血区脑组织则需要借助内皮细胞分泌的粘附分子及炎性细胞。ICAM-1则为内皮细胞分泌的主要粘附因子,因此其含量增加能够反映白细胞损害已被激活。白细胞粘附功能的提升,一方面可诱导脑动脉收缩,另一方面又可与ICAM-1相互作用,至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形成微血栓,影响脑血循环。另外,部分白细胞粘附于内皮、部分白细胞浸润至缺血区脑组织,两者相互激活,又可生成大量氧自由基及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加剧脑梗塞。上述机制可能是脑梗塞患者血清ICAM-1及白细胞粘附率增加的原因。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上的价值已获得广泛的临床验证,而瑞舒伐他汀则为其中代表之一。张俊华等人的研究指出其可有效修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并抑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6];张光裕等人的研究亦得出了类似结论[7]。既往研究多认为其疗效机制包括调脂、抗炎等[8],其为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于肝脏发挥作用,降低甘油三酯,改善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例,从而抑制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其抗炎作用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后者有助于减少单个核细胞的粘附。

本研究结果则说明,除了上述调脂及抗炎作用外,瑞舒伐他汀可能还有助于减少血清ICAM-1的释放、降低白细胞粘附率。由于两者参与了脑梗塞发生及发展,因此瑞舒伐他汀亦可能通过此途径降低并逆转患者脑损伤。为直接验证瑞舒伐他汀临床疗效,本研究还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为基础,分析了患者的预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76.47%,明显优于对照组44.12%。而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则可说明加用该药物不会影响常规治疗安全性,是较为可靠的辅助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本研究直接证实了瑞舒伐他汀有助于抑制脑梗塞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并降低白细胞粘附率,从而提升脑梗塞的治疗效果。但亦有一定不足指出,如尚未完全探明瑞舒伐他汀的作用机制,是直接作用于相关分子及其受体,还是参与了相关分子的转录和翻译从而下调其表达,需要更为深入的分子学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杨华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54(23):72-74.

[2]贺丹,颜立群,刘怀军等.抗ICAM-1抗体联合IGF-1治疗猫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36-40.

[3]徐永川,冯涓,韩东等.急性脑梗死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0):942-943.

[4]王树青,吴钱红.瑞舒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1):3459-3460.

[5]李丹东,宋锦宁,安吉洋等.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MMP-9/TIMP-1比值与早期脑损伤的相关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6):717-721,727.

[6]张俊华,于明,苏建华等.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3):196-198.

[7]张光裕,田丽娟.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04(5):456-457.

[8]陈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2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