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陆雪珍

陆雪珍

(贵港市港北区西江中心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语文研究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形式。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

1.2制作网络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我把与课文有关的黄山资料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为网络教材。那么,在网络教材中怎样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呢?我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如“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1.3结合资料初读,提出研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2.提供研究场所,合作探究问题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2.1自主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山奇松”、“黄山怪石”、“黄山云海”、“黄山温泉”、“黄山日出”、“黄山雪景”等影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有关于黄山景观形成的科学小品,有飘逸精美的游记散文……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精读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如学生在汇报“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学生把有关的课文内容读出来,接着通过观察网络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影片,引导学生说出迎客松“奇”在哪儿,这样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然后通过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它枝干苍劲,姿态优美;它翠叶如盖,生机勃勃;它彬彬有礼,热情洋溢;它刚毅挺拔,形象可爱,迎客松不愧是黄山奇松的代表。”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很容易地读懂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还充分利用网络教材进行渲染激情:“由此,我想到不仅仅是黄山松,而是整个黄山,乃至黄山人都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好客!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此时学生通过品读,把自己对迎客松的理解、感悟和情感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

3.虚拟生活空间,架设展示平台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途径的制约,而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就比较容易了。这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展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研究学习的深入,而且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需求,提高学生研究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3.1虚拟生活空间,激发创造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我在《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设置了“创造天地”这个栏目,教学中先通过“创造天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情绪:“通过网络教材《黄山奇松》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俊秀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我们的家乡连云港也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请你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历史、典故、传说、习俗等),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连云港。”再结合教师的启发:“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还要学会像《黄山奇松》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这种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生活空间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

3.2搜集整理资料,汲取内化积淀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与整合。在《黄山奇松》教学中,我把学生要研究的内容——“连云港风光”网站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整理。(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描写家乡景点的自然景观与搜集整理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了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学会了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3架设展示平台,鼓励发表交流

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黄山奇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指导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交流的机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已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跨越时空的多种交流形式了。

综上所述,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

收稿日期: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