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状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状况

邹立军盖云彭嵘

邹立军盖云彭嵘(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0137)

【摘要】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医学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在我国发病率为14-16%。标准化患病率9-12%[1]。由于MS,加剧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西医治疗多采用针对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用药复杂。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达个性化治疗,且选用方剂成熟,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显现了其独特优势。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HDL-C血症)、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组合[1]。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相应病名,多归宿于“肥胖,腹满、胸痹、眩晕等”范畴,予以辨证论治。古代医学多有记载,《石室秘录》曰“肥人多痰湿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脾气虚久,酿湿生痰,痰湿脂浊内蕴,阻滞脉络,血行受阻,痰瘀阻滞。:《证治汇补?消渴》言“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则津液自化”。膏脂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运化布散,一旦脾胃受损,失于健运。膏脂输化障碍,痕浊沉积于血脉久而成本病。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将代谢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疾病病机演变规律分为前期(脾郁、肝郁,枢机不利是其本、表现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运化失职,脾气郁滞)。早期(郁久化热、热证突出,胃热、肠热、心火)中期(复杂,肺胃津伤,表现多种证型)。后期(虚极而脏腑受损,久病入络,络痹脉损)。病位涉及脾、肝、肾、三焦诸脏腑,脾肾两虚为本,而痰浊、瘀水病理产物为标。肝脾肾三脏失调,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衰败,阴阳失调,虚实夹杂,虚损变证。这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病变机制。由此可见代谢综合征与脾胃气衰、脾气不振、运化失职、失于健运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

目前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治疗,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应用传统的中药方剂治疗。由于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治疗上多样化,林飞[3]将代谢综合征分为四证型,脾虚中阻,心肾不交,胃强脾弱,肝肾阴虚。汤小虎等[4]认为,代谢综合征可分为:胃热滞脾型,脾阳不足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李东晓[5]从痰证论述认为痰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辨治上应从痰论治。代谢综合征与的关系李新玥[6]等临床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病人无论有无脾气亏虚,脾失健运引起湿浊内盛是代谢综合征基础,治法上以健脾运脾,渗湿去浊。黄淑芳[7]等临床研究根据本病本标虚实将其分为七型辨证论治。即肝胃郁热型,以清胃泻肝,导热攻治;痰浊阻遇型,以化痰祛湿,宽胸理气;脾气亏虚型,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痰淤互结型,化痰理气,活血通络;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镇肝熄风;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阴阳两虚型,滋补脾肾,和调阴阳。魏军平等[8]从五脏分析论治指出,代谢综合征病人过食肥甘,已形成痰郁,痰湿,痰浊,活动减少导致血运行减慢,脉络瘀滞,痰淤气滞为病机核心。从肝论治应针对气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轻重加减。治法多以二陈汤,大柴胡汤加减。从脾论治,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失常,津液不能分布,而停滞体内,则产生湿、痰、饮,治法以健脾化湿,推崇参苓白术散。从肾论治,就真气不足所致气机失调,气化失运,导致代谢紊乱。治法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从心论治,心血不足,多为痰火内扰,治疗上多以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从肺论治,肺为水之源,肺气不足,其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不能完成发挥濡养功能,上不养己,下不达众,形成消渴病。治法,三合汤加减。谭高峰[9]就[刘爱华教授]根据舌脉运用经方治疗体会,认为代谢综合征符合痰湿体质。治法上以厚朴夏苓汤,升降汤,三仁汤,参苓白术散,二陈汤等加减。郭晓燕[10]认为脾气虚,运化失职,水湿不运,脾虚湿困。久则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水湿膏脂不得正常输布,痰湿脂浊内蕴,引起代谢紊乱。治疗当总体兼顾,标本同治,健脾益气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李洁儿等[11]从痰湿脾失健运、及脾气亏虚痰淤互结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论述了其发病机制。阐述以健脾渗湿法治疗,先从健脾运脾,渗湿去浊着手,痰淤同治。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剂予以治疗。阚佑骞[12]认为,代谢综合征是痰浊、瘀血为标,病本在脾。脾虚是根本。予以健脾燥湿化痰,祛瘀等个例临床观察,也取得较好疗效。分析多家治疗发现多认为,虽各家治疗上多样化。但多认为代谢综合征与痰湿,痰浊有关,痰湿痰浊入手,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剂予以治疗。认为是脾气亏虚,脾失健运是发病基础。治法上使用方剂不同,但多以健脾益气,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为主,且体现着不同的病理阶段有不同兼证时加减。治疗中始终围绕着减少体重,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减少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中药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侯振民等[13]应用糖脂消胶囊临床观察发现,可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指数,并且可改善脂代谢水平。

单药制剂,高从容等[14]黄连有效成分,黄连素能改善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血脂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江焱等[15]的研究报告指出,代谢综合征患者,通过黄连素治疗,血脂血压腰围及胰岛素敏感性均有显著改善。韩会民等[16]葛根有效成分葛根素可纠正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此外,许多中药饮片临床研究报道潘克铿等[17]人参黄芪有对抗胰岛素抵抗,有助B细胞功能恢复,还有许多单药,具有降压、降糖、降脂作用,如泽泻,淫羊霍,地骨皮、枸杞子、生地、玉米须虫草、罗布麻山楂。等对代谢综合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注射剂黄芪注射液,药物机制益气升阳增强免疫力作用为主,对糖代谢呈双向调节[18]利尿降压、改善心功能;扩张冠状血管[19],降脂提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尿蛋白排泄量[20],适宜临床应用。

中医特色治疗:针灸通过疏通经络,平和阴阳,扶正祛邪,调整脏器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在临床应用较广。有报道[6]中药配合针刺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改善临床疗效。

问题展望

代谢综合征防治目前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中药治疗以症状改善,减轻体重,改善代谢功能,防治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发生,发展为主,对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运用辨证分型进行个体化,整体化的辨证施治显现了中医治疗优势,更能体现复方药物治疗效果。目前大量的小样本临床观察,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药物剂量,剂型还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加以改进。但对辨证分型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缺乏中医辨证客观指标研究,多为小样本,量化差,科学性低,对药物统一的客观标准缺乏对药物筛查,多数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与脾虚痰湿为主,治法上以健脾益气,化痰祛湿多见。目前尚没有对代谢综合征干预的固定中药制剂。因此对一些临床治疗有效的方剂须加以整理,需要进行大量的循证医学及远程疗效观察,尤其对重复性较高的中药,可开展单味药或组方研究,可借鉴西医检测手段,大力开展试验研究。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与防治及中医药现代化治疗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止指南(2010版)57.

[2]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6版).

[3]林飞等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的研究概况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48-149.

[4]汤小虎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中医研究2007,20(5)5-7.

[5]李东晓痰与代谢综合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第11卷第2期145-146.

[6]李新玥.参苓白术散结合针刺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30例光明中医2009年3月第24卷第3期496-497.

[7]黄素芳代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中国临床医生2010年第38卷第6期418-419.

[8]魏军平代谢综合征的五脏论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2007年第113卷第10期741-742.

[9]谭高峰刘爱华教授从痰湿角度论治代谢综合征经验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12月第8卷第23期13.

[10]郭晓燕代谢综合征从脾论治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年12月第12期第68-69.

[11]李洁儿浅谈以健脾化湿法为主论治代谢综合征新中医2008年2月第40卷第2期104-105.

[12]阚佑骞.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31卷第6期27-28.

[13]侯振民等糖脂消胶囊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武警医学2004.15(1)15.

[14]高从容等黄连素增加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胰岛素敏感性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17(3)162-164.

[15]江焱黄连素对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5月第33卷第3期.

[16]韩会民等,葛根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2)117-119.

[17]潘静铿中药降血糖作用的药理临床近况北京中医1996、5(4)61-64.

[18]黄南龙等简述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海峡医学2009,21(1)137-139.

[19]荆丰德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702-2704.

[20]周钦等黄芪对肾小球疾病物质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中草药1999、30(5)386-388.

[18]刘喜明.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5卷第5期36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