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度、责任和作风建设的几点认识

/ 3

关于制度、责任和作风建设的几点认识

李瑞杨

内蒙古电力公司薛家湾供电局内蒙古自治区010300

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一名国有企业党务工作人员,多年来通过自身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我认为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离不开从制度、责任和作风三个方面的加强和改进。

一、关于规矩、制度和纪律的重要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其中“把规矩挺在前面”的论段,深受教育。规矩、制度和纪律建设很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向。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遵守规矩,更要建好规矩。

(一)要建章立制,并要保证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不能不切实际,不能出现两张皮。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对我局来讲,最主要的就是放在如何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中央、自治区党委、公司的各项纪律、制度和规定上来,能使上级规定接地气,符合本单位实际,融合到企业工作中,形成有我局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之目的,并最终体现在规范企业管理和提质增效工作上来。

同时,制度更应该有刚性原则,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因为个案而否定制度的普遍性,有时也得“削足适履”。

(二)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不能让制度束之高阁,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没有执行还不如没有制度,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检查、考核、保证制度的执行。在这里面教育手段必不可少,非常重要。要首先教育大家使其明了制度,进而掌握制度,并通过教育上引导,思想上认同,接受制度,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最终达到自觉自愿去执行。其次是加强对制度执行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要想保证制度能够得到大家遵守,按制度开展工作,收效的监督体系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吸引到一些有本事、敢担当、肯干事的人才去推动制度,推动各项工走向前发展。

二、关于责任心、责任感的重要性。中国历史在评价每朝每代盛世时,都离不开“励精图治”这个词。励精图治讲的就是一种责任心。贞观二年,李世民在与臣下谈话时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职起居室杜正伦进言,臣自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这体现出了李世民和臣下在处理政事上的责任心。李世民治下的唐王朝出现贞观之治,离不开李世民和24位功臣的励精图治,朱元璋治下的明朝的“洪武之治”出现,更是离不开朱元璋和他的团队的披肝沥胆。大清雍正帝虽然执政短短12年,但光批阅奏章就写了1000多万字,每天只睡4个小时,在整顿康熙朝后期的大量积弊的同时,通过摊丁入亩,加强吏治,为康乾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治世风格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首先得益于责任心,再加上科学合理的治理手段,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反观历史上几位丢掉江山的皇帝,大多是缺乏责任心造成,南北朝梁朝时期,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并且经常驾临同泰寺,整天专注于佛经意旨。结果等到候景率兵攻打时,城破人亡,国家异主。明朝末年,几代皇帝不务正业,喝酒淫乐、干木匠活、修道炼丹,不理朝政。再加上大臣们的不负责任,结果将朱元璋辛苦打下的天下逐渐掏空,最后崇祯帝虽有心振业,但却回天无力,明朝灭亡。

选拔干部是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这最能体现管理者的责任心。在清朝慈禧当政期间,干部选拔标准之一是谁会送礼、能领会老佛爷的心意,谁就提拔的快。慈禧为躲避八国联军,曾经到西安避过一段时间的难。就是在那种情况下,还照常收礼。对于送礼送的到位、送的开心、送的可心的,立马发文提拔。当时西安有个女首富给慈禧送来两扇楠木门板,由于没有女干部编制,慈禧为了回报这名女富豪,竟将其认为干女儿。于是大家都看明白了,谁再埋头干活谁是傻瓜。大家赶紧筹款办货,在八国联军北京烧杀抢掠、涂炭人民之时,西安慈禧住处车水马龙,送礼蔚然成风。标准之二是看戏。干得好不一定提拔,但是如果慈禧邀请谁一起看戏,那他的好运就来了。当时陕西提督雷正绾就遇上了这样的好事。但雷正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雷是个瘾君子,且烟瘾大到只要离开鸦片一会儿,就会涕泪齐飞,浑身瘫软无力,干不了任何事情。因为当时清朝有明文规定,领导干部严禁吸食鸦片,为此还严肃处理了一个亲王。雷正绾遇到了人生中要命还是要官的难题。在雷正绾正为这事着急上火坐立不安之时,从京城传来了好消息。于是雷正绾带着忐忑的心来到北京看戏。正如手下所言,太后并不入场,大臣们喷云吐雾,原来那些重要规矩,在这里全都放下了。正看戏途中,雷正绾的烟瘾犯了,涕泪齐流,浑身难受。眼看支撑不住了,这时一个小太监过来,“老爷,您的茶(三包烟泡)”,并且在此之后每隔一小时过来一次,这样三天的戏雷正绾轻松度过,除付费太监白银18000两外,如期得到提拔。此时距鸦片战争过去40年,距清朝灭亡还有30年。

三、培养良好风气的重要性。对管理人员来说,有一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家的一旦坏了规矩,跑腿的正好有了机会。《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太宗和臣下的一段话,太宗说“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下面的人做些什么,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喜欢佛教、道教,随从的官员们也都跟着带大帽穿高靴,整天谈论佛经意旨,不把军机要务、典章制度放在心上。等到候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

中国有两句古话讲得好,一个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君主,在其统治的几十年时间里,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以改文风为例。1376年,当时的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在写给朱元璋的一份报告中,500字就能说清的问题,茹太素写了17000字,朱元璋看了两天没看完,就让秘书念给他听,秘书念到6300字还不知道说啥,于是朱元璋让人把茹太素叫来打了一顿,又让秘书接着念,从16500自开始,茹太素正式提出五条建议,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采纳了其中四条。经此事件之后,朱元璋又提出了制定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同时,他自己首先身体力行。现存朱皇帝的许多指示,都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正是这种从实处、从具体工作着手,大力整顿繁文缛节,规范简化办文办事程序,提升了明朝的行政效率,保证了在今后很多年内明政权的正常运转。

有时工作闲暇之余,读一读《邓小平文选》,里面很多章节,只有区区几百字,但却给人以简洁明了之感,干净利落、目的明确、主题突出,正如毛主席评价邓小平的报告,就好像吃冰糖葫芦。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2007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很多文章,也不过几百字。板凳宁做十年冷,文章不谈半句空。所以公文写作也应该像搞生产经营工作一样,不能成为文字的堆砌。

苏联走向解体,实际上之前有过很多征兆。里根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曾经讲过一个政治笑话。某天,戈尔巴乔夫嫌司机开车慢,就夺过方向盘自己开,让司机坐在旁边。路上行人看到一辆车横冲直撞,就责问交警为

什么不拦下。交警:我不敢。行人:为什么?交警:因为戈尔巴乔夫给他开车。据里根回忆,戈尔巴乔夫听后哈哈大笑。1918年,苏联发生大饥荒,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在开会时饿晕了。列宁为保证革命事业正常进行,建立了干部“疗养食堂”救急。但当时的应急举措,由于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慢慢演化为干部特供商店,这为苏联灭亡埋下了隐患。发展到斯大林时期,热衷于给高级干部发红包和召集大家共享豪华晚宴,红包比工资都多,豪华晚宴不醉不归。斯大林女儿抱怨父亲太浪费钱,赫鲁晓夫则抱怨第二天起不了床,中央机关老是停摆。勃列日涅夫则将陋习普遍化、制度化,领导干部的子女上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单位。当时刚担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里加乔夫提出不配备豪华轿车,被批评为不懂规矩,搞特殊化。而民生怎样呢?长期以来不重视不解决民生问题,造成日用物资严重紧缺,而且官僚队伍从上到下谎话连篇,老百姓对苏共严重不信任。

一项规矩建立起来,让大家形成习惯很难,但是破坏起来非常容易。带头示范,领导大家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不一定大,但是带头违反规定、破坏纪律的行为必将造成巨大危害。所以说作风建设很重要。转作风不仅是对下面,还要求我们管理部门也得有率先垂范的意识和精神。我们讲究以理服人,不能以权压人。尤其是一些职能部室,要求别人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很好的执行,不能基层单位来人办事,不理不睬态度蛮横。处理一件事情不是推诿就是给下面制造点小困难,以增加自身权威。再一个机关干部不了解下情,出的文件,搞的活动脱离实际,离题万里。造成基层单位无从下手,无法执行。还有就是不尊重企业实际,会议多、文件多、活动多,严重扰乱了基层单位工作。还有就是部门之间没有大局意识和全局精神,壁垒重重,不协调、不统一,你搞你的,我搞我的,造成基层单位疲于应付,更有甚者,将本部门的业绩建立在基层单位的活动会议之上。

加强作风建设,还得解决好不作为和乱作问题,特别是乱作为,该抓的没有抓好,不该抓的到处瞎抓。有句话说得好,“行为不科学,越有‘精神’越可怕;领导无知识,越有权力越可怕”。要树立“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思维意识,多将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最后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出台八项规定后,通过从一系列小事和具体工作入手,严厉惩治打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扭转了风气,干成了很多大事,提升了人气,凝聚了士气,有效推动了国家的执政体系更加高效开展。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要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来。新时期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推动发展,增加职工的幸福感。所以只有少搞形式,少做虚事,多干实事,多办正事,不断提升党的形象和公信力,才能在党的领导下,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推动各项工作向好发展。

李瑞杨(1979.06.04),男,学历: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单位:内蒙古电力公司薛家湾供电局,研究方向: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