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众病态心理传播态势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微时代大众病态心理传播态势小析

李铁亮

李铁亮(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参与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条件和媒介环境的变更使人们的心理态势也随之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恶性的,是病态的,对社会的稳定也发展也是不利的。

关键词:微博媒介病态心理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博作为现如今传播速度最快、吞吐信息量最大的媒介工具,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获取、发布信息的渠道,2011下半年,中国微博用户已经猛增至1.95亿。五花八门的讯息铺天盖地向人们袭来,一个个不加把关的讯息不经咀嚼、消化就被人们所接受。这些讯息对大众自我意识与心理态势的影响是必然的,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了解事件,参与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变化对于大众的心理有何影响?本文就以微博入手来探讨一下在微博传播中大众心理的病态畸变以及传播态势。

围观心态:从众心理的凸显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在这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当中,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人在做出决定之时或做出决定之后,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周围人的看法,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周围人的做法,这就是从众行为。所谓从众,就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得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了符合社会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人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业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自己的意见。

从众行为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表现是每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当中都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今天,也就是所谓的微时代,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出了些许微小的变化,受接受讯息的快速性与个人发布讯息的便捷性的影响,人们从事件当事人或者旁观者的角色逐渐被围观者这个新称呼所替代。“围观”这个词汇不再新鲜,它在旧版本的新华字典当中就已出现,但是它却同"给力"、"神马"、等网络新词汇被罗列出来,这不是偶然的,这恰恰说明了人们对大众心理在微时代的这种细微变化的一种阐释,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是必然的,但它却是病态的、无益的。以往人们经历事件要么是亲历,要么是道听途说,后者对于人们来说也就是所获取的一条新鲜讯息,而前者对于个体来说就是以当事人的的身份正在经历事件,他受到正常社会心理的影响,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或者所发出的言论会受到世俗眼光、道德、法律等的约束,有所羁绊。

对于传统社会观念下的从众心理,微时代的这种围观心理有何异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态上的细微变化,是因为人们在经历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微时代,人们通过微博渠道所了解到、获取到的信息数量发生了质的提升,同时个体也成为了发布第一手讯息的终端机器,在发生社会突发事件时,信息会通过微博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被大家所获悉。就是因为这种变化,人们对于事件的经历和参与,不在局限于在场、或与自己有关等条件的局限,而是以虚拟的方式参与其中,就是这种虚拟的参与方式,使之人们在心态的变化上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受世俗眼光、道德、法律等的约束,没有羁绊,天马行空,以虚拟的方式参与事件、发表言论,但是个体所发出的言论最终还是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下的行为和言论因为现实条件的不同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却是有害无益的。

围观的病态心理是发生舆论畸变的源头之一。从综合性的研究视角来说,舆论的产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意见形成的许多因素也会逐渐减小自己的影响而让位给关键性的因素,最后只有很少的几种因素显示出它们在舆论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同样是个漏斗状的过程。人们在经历事件时,通过微博渠道发出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但是这种意见同时也会受到多数的主流意见的影响,但是这种主流的意见同样也是被某些知名的或者是激进的个人所发出,这种意见受情绪、认知、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盲目的评判,却看不到事物的真正本质,很容易歪曲事实的真像。但是这种人的微博大多数被成千上万的人们所关注,信息一旦发出,会引发大量人的围观,在被此条信息影响的基础上发出自己的评论,同时也会以自己的微博发布对自己对此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这种态度和看法同时也受到了以上此条信息的影响,形成强大的舆论流,这种畸变舆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对个人心理认知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对社会稳定,社会的和谐程度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怎样改观围观心理的病态

如何能够改观这种围观病态心理从而矫正畸变的舆论?事物错误的纠正不是从事物发生错误的截止点来改变,而是从事物的源头找到错误的真正原因。微博是新兴传播媒介,人们对微博的热情高涨,使用微博的人数有增无减,这种快速的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确实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这种病态的围观心理对于大众来说必须要得以正面的认识,从而改观这种病态心理,以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事件,参与事件。

首先大传统众媒介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人们以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来面对事件。就事件本身来说,大众媒介以正确的、最快的关于事件的认识来引导人们的认知是责无旁贷的,微博信息传播速度再快,还是与大众传统媒介的强大说服力没有可比性,人们在对事件的认识作出自己的判断之前,通常最主要参考的意见仍然是大众传统媒介。

第二,政府部门的解释要及时,防止舆论的躁动。2011年“7.23”动车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事件的一些数据以及发生事件的原因的解释不及时,所给出的数据不确切,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所采取的太极拳式的回答,使大众对于政府给出的答复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从而导致舆论的躁动,这种舆论的躁动甚至会导致行为舆论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第三,个人对事件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对一件事情的认知能力,可以清晰的看到个人本身的素养以及能力,但是这种素养和能力并不是与生就有的,是通过后天自己对知识的获取,以及受周边环境、大众媒介的影响。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在平时的教育上就要在提高个人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和分析的能力有所侧重,大众媒介也应该以很好的方式引导受众在平时接受信息、消化信息时,养成良好的正确看待事物的习惯,这样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就会以冷静的心态与良好的认知能力来判断事物,形成良性的循环,对舆论的形成,对社会的稳定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黄煜,裘志康译,1989年版。

[2]【美】韦尔伯.施拉姆,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1990年版。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92年版。

[4]陈力丹,《舆论徐——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版。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