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护理路径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前位护理路径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评价

张玲华

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前位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症患者2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根据前位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死亡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前位护理路径,能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前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病症,具有较高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关数据显示[1],我国目前有200万该症患者,且每年新增50万例。恶性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并发症,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致死率极高。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对于恶性心律失常预防,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关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前位护理路径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以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例为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1.5±4.2)岁,梗死部位:前壁11例,前间壁5例,侧壁4例,下壁3例,右室1例;另选取同期24例患者为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0.1±3.9)岁,梗死部位:前壁12例,前间壁4例,侧壁4例,下壁2例,右室2例。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动态检查后确诊,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好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建立前位护理路径表,根据护理路径表内容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

1.2.1患者确诊为心悸梗死后,及时启动危重患者绿色通道,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同时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护理人员同医师共同将患者送入CCU病房。

1.2.2护理人员主动同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产生的恐惧及焦躁心理进行疏导,使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保持安静,配合医院治疗工作。

1.2.3患者进入CCU后,护理人员及时连接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装置及除颤仪等设备,同时做好抢救准备。对患者行18号联心电图,同时采用胸前双极导联监护[2]。

1.2.4护理人员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同时遵医嘱行抗凝、溶栓措施,对患者心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等进行监护,同时记录患者体征变化,如患者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危险不良反应,当及时告知医师。

1.2.5临床数据表明[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多集中于9:00-12:00,同时溶栓后3h,发生心律失常概率最高,并且有数据显示[4],患者发病后10d,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80%-100%。护理人员当充分了解各危险时段,同时熟悉抢救预案,在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后及时抢救。同时,护理人员需检查抢救药品数量,种类是否充足和齐全,仪器是否正常。

1.2.6临床观察发现[5],疼痛易导致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大,提高心律失常发生率,因此,如患者出现持续性剧烈胸痛,护理人员需及时行止痛及镇痛措施。

1.2.7患者病情归转后,给予饮食护理,饮食以流质为主,保持清淡,同时保证患者休息及保暖,禁烟酒。

1.2.8心理护理贯穿治疗全程,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心理及情绪,对患者恐惧、不安及焦躁等问题进行舒缓,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情况,使患者了解自身情况,同时对患者需求进行询问,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时将治疗进程、治疗效果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时对患者疑问进行解答,在交流过程中,需注意语气与表达方式

1.3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极高死亡率,而恶性心律失常为其主要并发症,同时也是急性心肌梗死首要致死原因,因此,采取正确护理措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是提高患者存活率关键[6]。前位护理路径,是针对病程特点制定的护理模式,具有前瞻性及有效预防性,通过明确护理分工,对护理资源高效统筹,同时对护理规范严格要求,从而达到预定护理目标。有学者认为[7],在前位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具备丰富护理经验,同时进行密切配合,实现无缝隙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8]。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实施前位护理路径,能有效预防心理失常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应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张艳芹,陈涛.前位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2,41(18):982-983..

[2]李宏伟,张艳芹,陈涛等.前位护理路径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4,(6):701-703.

[3]王飞,张艳芹,商克勇等.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前位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0):13-15..

[4]于英,商克勇,张艳芹等.前位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4,(3):179-180..

[5]商克勇,张艳芹,李宏伟等.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前位护理对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6):859-860..

[6]彭英,庄园,何欢等.硫酸改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固相微萃取涂层-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中4种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J].分析化学,2014,(9):1359-1363..

[7]李宏伟,张艳芹,陈涛等.前位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干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3):347-349.

[8]李宏伟,商克勇,张艳芹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前位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9):1302-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