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发展

刘正艳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到“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本质论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社会治理

1.前言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一事物区别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人类社会有两个永恒追求的主题:一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现存的物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二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尊重、理解,个人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充满真诚、友爱、平等的气氛中获得精神的最大满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篇》描述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但依旧存在着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在西方,从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描述,到其它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人人平等”社会的向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列宁把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

3.邓小平使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由特征层次上升到本质层次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国学习苏联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离开生产力发展实际,搞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结果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85年4月邓小平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要消灭贫穷,必须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分配上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因此,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历史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要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指出了实现目标的途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最终价值目标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这就把社会主义与其它一切社会区别开来。社会主义本质论针对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穷社会主义”,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层次上升到本质层次,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概念是对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的丰富。中国先进的生产力是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科技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科学的结合,产生高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世界上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生产力;是为多数人服务、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推动作用的生产力。它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生产力。政治文明从观念层次来说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政治文明还包括民主、高效、廉洁的行政观念。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一定条件下它制约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三者互相区别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又相互影响且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显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⑧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身心健康、智能发展、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5.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理论升华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在新时期,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切实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坚决脱贫攻坚,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真正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正艳(1994年10月—),女,山东省烟台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