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国贫县人民医院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边疆国贫县人民医院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观察

邓开春1陈玉文1王世安

邓开春1陈玉文1王世安2

(尼勒克县疾控中心835700;尼勒克县人民医院8357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在尼勒克县医院住院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55例,对其进行再次修补,28例采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修补,27例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修补,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组和无张力疝修补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分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复发率分别为10.71%和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时安全有效,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宜选择合理的术式,且进行必要的术后护理。

【关键词】复发性腹股沟疝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14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县医院收治的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5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6±6.4)岁,对其均进行再次修补,28例采用开放式无张力修朴术修补,27例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修补。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组平均年龄(56.3±5.2)岁,初次手术至首次复发时间平均(22.7±4.2)个月,其中斜疝10例,直疝14例,复合疝1例,股疝2例;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平均年龄(54.7±5.9)岁,初次手术至首次复发时间平均(23.5±4.2)个月,其中斜疝11例,直疝15例,复合疝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复发时间、复发类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类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1.2手术方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朴术:全醉后取头低位,根据患者病情行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硬膜外麻醉后,在原手术切口处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找到疝囊并移至疝颈,环行切开腹横筋膜,分离出腹膜前间隙,放置聚丙烯补片10cm×5cm,将补片于疝环处置入展平,固定于联合腱,腹内斜肌、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等组织上,最后缝合键膜及皮肤切口,术后沙袋加压12h,24h恢复正常饮食,给予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比较术后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包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效果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组手术时间为(42.5±8.3)min,住院时间(3.9±l.8)d;无张力疝修补组手术时间为(47.8±8.8)min,住院时间为(5.1±1.6)d。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组和无张力疝修补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分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l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3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是由膜横筋膜的破坏和缺损引起的,腹壁增加额外压力的动作或活动均可引起腹股沟疝,手术修补是治疗腹殷沟疝唯一有效地方法,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成熟地开展。本研究针对两种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等方面对两种修补术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出两种术式在以上几方面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应用两种术式均可得到良好效果,临床上两种术式的选择取决于前次手术的类型及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