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1

“民族唱法”之我见

杜诺

近些年来,中国的声乐领域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民族演唱方法从招生到教学再到大赛评比,整个运作过程都出现了严重的格式化问题。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认为,民族演唱方法不应该格式化,不应该走美声的道路。它应该在民族的基调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那是我国民族声乐的辉煌时期。老一辈人歌唱家在中国民族声乐舞台独领风骚,各具特色,争奇斗艳:郭兰英、王昆、王玉珍、郭颂、吕文科、胡松华、马玉涛、何纪光、才旦卓玛、吴雁泽、李双江……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韵味、不同的民族唱法征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的听众,使中国的民族声乐舞台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繁荣多姿、绚丽璀璨的阶段。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声乐界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金铁林,他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的很多特点,把我国的民族声乐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很多人称它为民族唱法美声化。

金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了。他的学生成材的相当多,而且逐渐统治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舞台。国内大型演出,多是他的弟子;国内大型比赛,都按他的标准;各大专院校民族唱法招生也都选择此类条件(招生时都是先问他的老师是谁);各个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也都是他的声乐体系。

金老师对中国民族声乐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使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唱法竟然被用来统治了中国的民族唱法的舞台。金老师本人是大力支持提倡民族唱法多元化的,反对某种唱法的一统天下。可现在全国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民美”唱法一花独放的趋势。他也是无力回天。

如果把一个分裂的国家统一了,那是人民的幸福,如果把多民族的唱歌方法统一了,那就是民族艺术的悲哀。现实阶段,不论你是到商场购物还是乘车旅行,那里播放的多是通俗歌曲。当有人问到“为什么不放点美声和民族的歌曲呢?”他们的回答是:“没意思,都一个味,就象小鸟被摘光了羽毛,都一个样了。”唱歌是给人听的,如果都是一个味道,你唱它还有什么意思呢?就好比一桌酒席,上了十盘同样的菜,让人没有胃口了。

为什么美声在人群中没有市场?为什么老百姓不接受它?就连张键一、胡小平、那样的歌唱家,竟然在哈尔滨被轰下了台,就是因为这种唱法太格式化。要唱好美声,必须达到世界的统一标准,必须和国内外的高手唱出同一个味来,差一点都不行。包括动作、表情、站立姿势、服装等。他们到达了顶峰的同时也是他们悲哀的开始。老百姓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听了一个再就不用听下一个了,反正一模一样。”如果你到花园去赏花,你希望满园都是一种花吗?那样的话,你看完了第一盆,肯定不会去看第二盆了。如果你去看一个美术展览,你希望满屋子都是同一张画吗?那你看完了第一张,肯定不会去看第二张了。我想这就是老百姓不爱听美声的原因。这也是民族艺术不能格式化的理由。也许有人说:“独唱音乐会不就是一个人唱到底吗?”可台下坐的根本不是老百姓啊!

为什么通俗歌曲在中国就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听众和观众呢?为什么通俗歌手就能让全场沸腾呢?就能让人们摇旗呐喊兴奋不已呢?那就在于它的多元化。美声定格了,民族也定格了,他们都成了契柯夫小说中《套子里的人》。其余所有的歌曲都进入了通俗的行列,那通俗就成了艺术的自由世界:怎么唱都行,怎么跳都行,怎么扭都行,怎么组合都行,哪个民族的都行,什么味道都行,还可以融汇歌舞、乐器和武功。所有的新花样都出现在了通俗唱法里。可以说,那里体现歌唱艺术的民主自由和时尚,它似乎在领导中国声乐艺术的新潮流。而民族唱法现在却和美声一样,实现了高度统一,走上了格式化的道路,进而失去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听众。其道路越走越窄;其价值就和美声一样,仅供专业人员欣赏。就像交响乐和芭蕾舞,在群众中没有市场,由国家供养,让少数人品味,作为艺术研究的标本。

责任编辑王春来